〔自学时数〕4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风热赤眼的临床表现。
2.掌握风热赤眼、金疳、白睛溢血的病因病机及辨治。
3.了解赤丝虬脉与风火赤眼、金疳与火疳的鉴别。
4.熟悉风热赤眼、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三病的鉴别要点。
5.了解火疳、白涩证的辨治。
白睛为五轮中的气轮,内应肺脏。若肺治节失常,不能宣发肃
降,致使气机不利,滞涩不通,可致白睛红赤肿痛。若肺失肃
降,气逆血升于上,则见白睛溢血。甚则肺气闭郁,气血瘀滞
而见白睛青紫、结节高隆等。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结热,
便秘不通,也可影响肺经,而致白睛发病。由此可知,治疗白
睛疾患应首先以宣通肺气为主,复其治节。若有表证则应疏表
散邪,若兼大便燥结则应通腑散结。
气轮白睛疾患,是外障眼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若治疗失时
,迁延日久,常可侵犯风轮黑睛,导致严重后果,故白睛疾患
应当及早治疗,以免传变他病。
风热赤眼
附:暴风客热 赤丝虬脉
风热赤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突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热痛为特征的
眼病(图2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若病情
加重,每可导致黑睛生翳。本病名见于《圣惠方》。古医书中
有“风火眼”、“风火赤眼”等名称。
图片
天行赤眼虽系感受天行时气而发,且其邪气之性质亦属风热,
但天行赤眼可致广泛流行,且有专篇论述,不属本节讨论的范
围。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邪毒外侵,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上犯白睛
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多属骤然发病,证见白睛红赤,痛痒并作,多泪眵结,怕
日羞明。风甚者多兼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苔白或微黄,脉浮
数等,或兼胞睑浮肿而软、热甚者眼目红赤较重,胞睑红赤肿
坚而热痛,畏光怕热,眵泪胶粘,或兼口渴心烦,溺黄便秘等
证。若白睛红赤,痒痛并作,畏光流泪,眵多粘结,并兼发热
头痛口渴便秘,苔黄脉数者属表里交攻,风热俱盛。
(二)论治要点
本病系外感风热为患,应分清风、热、毒邪的轻重,予以施治
。但临床中证候类型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初起者,证轻一般可
以外治为主,内治可用疏风之剂;重者可以清热、泻火、解毒
为主。体质壮实,表里俱盛者,大胆施以表里双解之法,可获
速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重于热
证候:白睛红赤,痒痛交作,羞明多眵,头痛鼻塞,恶风发热
,或兼睑胞肿胀而软,苔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解毒,兼以清热。
方例:羌活胜风汤〔109〕加减。
(2)热重于风:
证候:白睛赤痛较重,胞睑红肿而硬,眵泪粘稠,怕热畏光,
兼见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脉数、心烦不宁等。
治法: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方例:泻肺饮〔137〕
加减。
(3)风热并重:
证候:白睛红赤,疼痛而痒,恶热畏光,眵多粘结,热泪如汤
,头痛鼻塞,恶风发热,口渴多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有
力。
治法: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例:菊花通圣散〔217〕
加减。
2.外治: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
23〕点眼。
(2)胆汁二连膏〔163〕涂眼。
3.针刺疗法:可选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穴针
刺。也可用三棱针点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阳等穴放血。
(四)临证权变
由于本病各证候类型之间界限常不明显,临证时立法选方宜灵
活掌握。对一般患者,疏风药(如羌活、荆芥、防风、柴胡、
薄荷等)和清热药(如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生地等)
属于必用之品,可依风、热之轻重灵活选用并加减用量。邪毒
较甚者可伍用银花、连翘、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药,口渴心
烦、大便秘结者则可加大黄、芒硝以釜底抽薪。
临证中应时刻注意观察风轮。一旦发现黑睛生翳,则当选加夏
枯草、龙胆草,木贼草、蝉蜕等退翳之品。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以免增助内然,加重病情
。
2.病人用过的手帕、面巾、脸盆等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以免引
起传染。
〔简便验方〕
蒲公英汤:鲜蒲公英120克(干品用60克),水煎两碗,滤净
。一碗内服,一碗外洗患眼。(《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一: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是风热赤眼的一种急重证型。乃因风热邪毒客于目窍
而徒然起病,且具明显的红肿热痛,势如暴风骤起之状,故名
。
《龙木论》对本证的记载是:“白睛胀起盖乌睛,睑肿还应痒痛
生。”《审视瑶函》则描述曰:“暴风客热忽然猖,睥胀头痛泪
似汤,寒热往来多鼻塞,目中沙涩痛难当。”可知暴风客热的临
床表现为发病急暴,白珠外膜蠹红胀起,甚则高于风轮,胞睑
红肿,沙涩难当,疼痛剧烈,热泪如汤,全身伴头痛鼻塞,恶
寒发热。临床上,遇有上述特征之白睛疾患,即可诊为暴风客
热,但有不少患者,其白睛虽赤,却未达到上述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不具备胞睑赤肿、白睛胀起之特征,不应诊为暴风客热
,而可诊为风热赤眼。
暴风客热的治疗,可完全参照前述风热赤眼的处理方法。因病
势急重,不应忽视针刺疗法,内治则重用前述方药即可。
附二:赤丝虬脉
赤丝虬脉,是指白睛上较长期地出现赤脉纵横,粗细不一,条
缕分明,虬蟠旋曲的眼病。又称赤丝乱脉,或白睛乱脉。本病
和风热赤眼不同:风热赤眼发病急骤,病程较短,白睛一片红
赤,眵多泪热及涩磨等自觉症状明显;本病则发病较缓,病程
较长,白珠外膜上赤丝或疏或密,但条缕分明,眵泪相对较少
,疼痒及涩磨等自觉症状较轻。
本病多因某些热性眼病失治,火热之邪伤阴耗液,致使虚火上
炎而成。或因久受风沙瘴气,或嗜食辛辣炙煿及烈酒等物,或
因烟火久熏,致使热郁血脉而成。也有因长期从事微细工作,
过劳目力,致使血络郁滞而成者。
本证的治疗,应抓注血滞之关键,以清热散瘀为主,重者证见
虬脉粗赤,红赤粘涩紧痛,羞明流泪,应以清热逐瘀为主,可
用退热散〔168〕或归芍红散
〔66〕凉血散瘀。轻者丝脉细
疏,紧涩不爽,微痒泪湿,治宜退赤散〔166〕清肺散结。外
治可点犀黄散〔241〕。
天行赤眼
本病是感受时行疫气而发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白睛病。因
其以白睛红赤为主要特征,故名天行赤眼。本病名见于《银海
精微》,又名天行赤热(《证治准绳·七窍门》)、天行暴赤(
《眼科统秘》)、天行后赤眼外障(《秘传眼科尤木论》)等
,俗称红眼病。多发于夏秋两季,预后尚好,一般不侵犯黑睛
,对视力影响较小。若毒邪过重,或体质素弱而无力驱邪外出
,患病较久,也可导致黑睛生翳。
本病与风热赤眼均有白睛暴赤疼痛,应注意鉴别(见表4)。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疫疠之气,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上攻于目
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天行赤眼发病迅速,相互传染,会引起广泛流行,白睛突然红
赤肿痛,涩痒交作,怕热羞明,眵多胶结,可两眼齐发,或一
眼先发而后波及另一眼,单眼发病者较少。
本病初起,风热在表,若患者内热不重,可仅有轻度白睛红赤
,而无全身兼症。若患者内有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则
局部与全身症状均较严重,证见患眼灼热而痛,胞睑肿红,白
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稠,头痛烦躁,便秘溲赤。若见白睛
或睑内有点状或片状溢血,又为热邪入于血分,伤及血络所致
。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临床以内兼肺胃积热最为常见。对局部症状较轻者,可以
外治点眼为主,常可在2〜3天痊愈。局部与全身症状严重者,
则应内外兼治。内治重在清热泻火解毒,以防热势久留而邪犯
黑睛。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初感疠气:
证候:患眼轻微红赤,涩痒羞明流泪均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驱风散热饮子〔125〕加减。
(2)内兼肺胃积热:
证候:患眼灼热疼痛,胞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
稠,兼头痛烦躁,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邪。
方例:泻肺饮〔137〕
加减。
(3)疫热伤络:
证候:具备以上眼部与全身症状外,兼见白睛或睑内有点状及
片状溢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邪。
方例:泻肺饮去羌活加生地、丹皮、紫草。
2.外治:
(1)同风热赤眼外治法(1)、(2)。
(2)慈禧洗药方〔245〕外洗。
(四)临证权变
内兼肺胃积热型常可兼见大便燥结,故临证治疗应加大黄、芒
硝,以通腑泻热。若热伤血络而致白睛溢血,可用泻肺饮去羌
活之燥,加生地,丹皮,紫草以助清热凉血之功,又可加银花
、菊花、夏枯草等清热退赤。若白睛红赤伴黑睛生翳者可加菊
花、石决明、草决明、胆草、蝉蜕、木贼等退翳之品。
〔调护〕
1.本病因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常引起广泛流行。可为直接或间
接接触感染。故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健康者可用治疗本病的眼
药水点眼预防,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以
清内热,预防疫毒。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以免加重肺胃积热。
3.注意隔离,避免患者到公共场所,严禁在游泳池中游泳,以
免传插流行。
4.患者手帕、洗脸用具,枕套及患儿玩具等均应消毒,以免相
互传染。
5.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手及医疗器械等应严格消毒处理。
〔应用例案〕
洪XX,男,14岁,学生。1982年6月。
患者自觉两眼疼痛3天,灼热畏光,白睛红赤,眵泪胶粘而多
,发病于全校红眼病流行高潮。用慈禧“洗药方”:蔓荆子9克、
荆芥6克、蒺藜6克、冬桑叶6克、秦皮3克、加黄柏10克。将上
药加水800毫升,煎成500毫升、用纱布两层过滤,温度降至50
度时外洗,一日一次。洗三次后痊愈。(《眼病》)
〔简便验方〕
(1)蒲公英汤(见风热赤眼)。
(2)初起可用鸡子清加黄连末置碗中,用箸打至泡起,取浮
沫点眦内,效果甚好。且可作为预防之用。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七窍门》:“天行赤热证,目赤痛,或脾肿头重,
怕热羞明,涕泪交流等证,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
传者是也。然有虚实轻重不同,亦因人之虚实、时气之轻重何
如,各随其所以,而分经络以发病。有变为重病者,有变为轻
病者,有不治而愈者,不可概言。此一章专为天时流行热邪相
感染,而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热病、水少元虚者,则尔我传染
不一。某丝脉虽多赤乱,不可以为赤丝乱脉证常时如是之比。
若感染轻而源清,邪不胜正者,则七日而自愈,盖火数七,故
七日火气尽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传也。二七不退
者,必其犯触及本虚之故,防他变证矣。”
附:天行赤眼暴翳
本病是感受疫疠之毒而致白睛、黑睛兼患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眼
病。因其能广泛流行,病势急骤,初患如天行赤眼,继之黑睛
生翳如黑点,故称天行赤眼暴翳。本病名见于《古今医统》。
《秘传眼科龙木论》称其为“暴赤眼后急生翳”,《医宗金鉴·眼
科心法要诀》则简称“暴赤生翳”。
本病多侵犯双眼,发病迅速,白睛混赤浮肿,刺痒灼痛,无眵
或极少,胞睑浮肿,耳前多伴臖核、按之疼痛。白睛红赤稍减
,继则黑睛生翳如星点,以致视物不清,疼痛、畏光,流泪加
重,眵少泪多,全身可伴倦怠、头痛、发热等。七日后,上述
诸证减轻,白睛红赤消退,黑睛清澈透明,无损视力。若病势
不减,黑睛翳障向深层蔓延,可形成溃陷,黑睛失去光泽,愈
后遗留宿翳,数月或永久不消。
本病与风热赤眼、天行赤眼均有白睛骤赤之症,应予鉴别。(
见表4)
表4 风热赤眼、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的鉴别
病名 风热赤眼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暴翳
病因 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上攻
于目 猝感疫疠之气所致 猝感疫疠毒邪,兼以肺火亢盛内外
合邪,侵犯肝经
传染及流行情況 不引起大流行 传染快,易造成大流行 同
天行赤眼
眵泪 眵粘多泪 眵多如脓而胶粘,泪不多 眵少泪多
白睛病变 白睛红赤,或兼浮壅 白睛红赤,可有点状或片状
出血 白睛混赤,少有溢血
黑睛星翳 少有 日久不愈,可有黑睛生翳 黑睛星翳簇生
预后 一般较好 一般较好 病重者,黑睛可留点状翳障,间
有黑睛星翳久不消退者
本病治疗,初起宜泻肺利气,兼以退翳,方选泻肺饮〔137〕
加蝉蜕、白蒺藜等;黑睛生翳较重,兼见口苦、咽干、便秘、
耳鸣、苔黄、脉弦数有力者,可将泻肺饮去羌活,加胆草,夏
枯草、柴胡、白蒺藜、大黄等清泻肝肺实火;后期星翳及白睛
红赤不退者,可用拨云退翳丸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金疳
本病是指白睛表层发生的细小颗粒,因其形如玉粒而色白,故
名金疳。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因颗粒可发生溃陷
,似白睛生疮疡,故又称金疡(《目经大成》)。
火疳亦是白睛发生颗粒的病证,但和本病的部位、形状、颜色
均异,容易鉴别(见火疳)。
〔病因病机〕
1.肺经燥热,宣降失职,致使白睛气血郁滞而成。
2.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白睛血络受阻,郁滞不行而成疳。
3.禀赋不足,脾胃失调,肺失所养,气化不利,气血郁滞。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金疳初起,患者自觉眼部隐涩不适,微痛畏光,眵泪不多。白
睛表层出现灰白色颗粒如粟,形似水泡,周围绕以赤脉(图
25)。颗粒常为一个,重者可多至两个以上。部位不定,大小
不一,压之不痛。颗粒可积久而变大,色白或淡黄,甚者溃破
。数日之后,渐消而愈,不留痕迹,预后良好,但常易复发。
图片
本病多属肺经燥热上攻白睛而成,其典型特征是颗粒高隆,周
围血脉紫赤怒张,且兼鼻干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等肺与
大肠实热壅盛之证。
若颗粒隆起不甚,周围血脉淡赤,自觉隐涩微痛,眵泪不洁,
且病久难愈,或反复发作,则属虚证。若兼见五心潮热、干咳
、便秘等全身症状,属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若兼见身
疲乏力,便溏或便秘,食欲不振,腹胀不舒等,则又属脾肺两
虚,气化不利而成。
(二)论治要点
本病位于气轮,病机每关乎肺,故治疗总以治肺为本。发病过
程中虽有外邪夹杂,仍属于标。如病初期,肺中燥热居多,治
宜泻肺利气散结,使气畅血行,瘀滞消而颗粒自除。若病势反
复或缠绵不愈,则应润肺益气,复其宣发肃降之功。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经燥热:
证候:患眼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表层有颗粒隆起,周围
丝脉红赤怒张。全身伴见鼻干、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有力等症。
治法:泻肺散结。
方例:泻肺汤〔138〕。
(2)肺阴不足:
证候:患眼隐涩微痛,眵泪不结,颗粒隆起不甚,周围血脉淡
红,病势日久难愈,或反复发作,全身可见干咳、五心烦热、
便秘等。
治法:滋阴润肺,兼以散结。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
(3)脾肺两虚:
证候:白睛赤涩轻微,颗粒反复难愈,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腹胀不适,便溏或便秘等。
治法:脾肺双补。
方例:六君子汤〔32〕。
2.外治:
(1)犀黄散〔241〕或石燕丹〔51〕
点眼。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
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
〔23〕点眼。
(四)临证权变
金疳治疗总以治肺为主,但临证时尚须依主证和兼证的变化而
灵活地予以处理。治疗除上述治法方药外,还应灵活变通,如
初起兼有表证者,当于泻肺汤中酌加防风、连翘、赤芍以助散
风清热、凉血退赤之功;对兼见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不泻里
热;若红赤甚者可加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以清热退赤;
若因阴虚而目中津亏者,在养阴清肺汤中、选加石斛、花粉、
玉竹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后期属脾肺双虚者,病势常反复
难愈,可在六君子汤中加防风,桑白皮、赤芍以消积滞,缓目
赤、止目痛,促使病愈。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之品,以免辛热伤肺,加重肺经燥热
。
2.注意锻炼身体,加强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外邪。
〔应用例案〕
李XX,男,7岁,学生,1974年9月12日就诊。左眼红赤涩痛,
羞明流泪,生眵7天,伴口渴心烦,小便赤涩。左眼外眦部白
睛表层有一灰白色隆起,呈颗粒小泡,周围有红赤血脉环绕。
舌尖红,脉数而有力。
辨证:心肺热盛,热邪郁结。
治法:清肺降火,退赤散结。
方药:桑皮12克,黄芩15克,知母12克,木通12克,生地15克,
当归尾12克,赤芍12克,夏枯草12克,甘草3克。
服药3剂,诸证悉除,7年来未再复发。(《眼病》)
火疳
本病是指白睛里层向外隆起的局限性紫红色结节的疾病。此乃
心肺两经实火之邪侵犯气轮,凝滞结聚于白睛里层而致,且状
如赤豆而色红,故称火疳。本病名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
《目经大成》又称火疡(图26)。
图片
火疳是眼病诸疳中急重之证。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且易
反复发作,失治可波及黑睛与黄仁,甚至可造成失明,故当及
时治疗。
本病与金疳均属白睛疾患,应注意鉴别。金疳发于白睛表层,
其颗粒较小,呈灰白色,界限分明,推之可移,无明显压痛,
周围血脉呈鲜红色,病程较短,颗粒可自行溃破,愈后不留痕
迹。火疳发于白睛里层,其结节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色紫
红或暗红,界限不明显,推之不移,压痛明显,其周围血脉呈
深紫色,结节多不溃破,病程漫长易复发,可发展成白睛青蓝
或并发瞳神干缺等症。
〔病因病机〕
1.肺热亢盛,气机不利,以致气滞血瘀,发为火疳。
2.心肺热毒内蕴,火郁无从宣泄,上攻白睛所致。
3.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阻滞经络,肺气失宣,郁久病发白睛
。
4.肺经郁热,久则伤阴,阴虚火旺,上攻白睛。
5.肝经郁热,致女子行经之时,血热上逆壅阻郁滞于白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火疳多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本病初起,
从白睛里层向外隆起结节,色呈紫红或暗红,形圆或椭圆,状
如榴子。自觉患眼涩痛,羞明流泪。继之则隆起,渐渐增大,
周围赤紫血脉丛生。结节很少破溃,但易反复,甚则危及黑睛
、瞳神。
本病发于气轮而色赤,气轮属肺,赤属火,故初起多为火邪郁
于肺经所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因致气血瘀滞,阻于白睛
,凝结成疳,而见节结隆起。单由肺热所致的火疳,证情较轻
缓,结节较为低小,且可伴咳嗽、咽干、喉痛之证。肺热下移
大肠,尚可兼见大便秘结。肺热若兼心经火毒,则发病迅急,
疼痛剧烈,白睛节结高隆,脉络紫赤怒张,羞明流泪明显。
火疳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非风湿内蕴而化热,即阴伤而虚
火上炎。湿热之邪上攻白睛者,白睛结节色较鲜红,且常因湿
热阻碍气机而目珠闷胀,视物不清,并可兼见骨节酸痛,肢节
肿胀不适等症;属病久伤阴,虚火上炎者,白睛结节虽不高隆
,痛不明显,但亦难消难愈,或反复发作,并可见口咽干燥,
潮热便秘等证,火疳若遇女子经期则发,是由肝经郁热,血热
上逆结聚于白睛而成。证见眼涩不适,隐隐作痛,白睛结节紫
蓝。轻者数日可消,重者数周才愈,愈后不留瘀斑,常易复发
。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心肺热毒上攻白睛者最常见。因病变居于白睛里层,所
以应以内治为主,兼以外治。结节系火邪结聚,气血瘀阻而成
,故治疗当以清热散结为本,挟风者兼以祛风,挟湿者佐以祛
湿,因邪热每多累及血分,故治疗亦应顾及血分,酌加活血散
结之品。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热亢盛:
证候:病势较缓,初起眼痛刺涩,白睛结节较小,形圆或椭圆
,色红或暗,可伴咽干喉痛,咳嗽,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气,凉血散结。
方例:泻白散〔132〕加减。
(2)心肺热毒:
证候:发病较急,眼痛难忍,热泪羞明,视物不清等症较重;
白睛结节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压痛剧烈。全身可见
口苦咽干,出气有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方例:还阴救苦汤〔117〕加减。
(3)风湿热邪攻目:
证候:白睛结节隆起色鲜红,周围赤丝牵绊,眼珠闷胀而痛,
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全身伴有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闷纳
减,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濡,病多缠绵难愈。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方例:散风除湿活血汤〔234〕加减。
(4)久病伤阴,虚火上炎:
证侯:眼涩酸痛,畏光流泪,白睛结节不甚高隆,血丝色偏紫
暗,四周轻度肿胀,压痛不甚明显,全身可见口咽干燥,潮热
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兼以散结。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加减。
(5)肝经郁热:
证候:眼涩不适,白睛红赤,结节隆起,隐隐作痛,色呈紫蓝
,女子经期易发,轻则数日可消,重则数周才愈,不留瘀斑。
治法:清肝泻热。
方例:四顺清凉饮子〔65〕。
2.外治:
(1)犀黄散〔241〕每日早晚各点眼一次。
(2)龙脑煎〔59〕点眼。
3.针刺疗法:取列缺、尺泽、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太
阳等穴。
(四)临证权变
本病初起,属于肺热亢盛,肺气不利,郁而成疳者,可用泻白
散,泻肺利气,但需加牛蒡子、连翘、浙贝母清热散结,红花
活血化瘀,散结消滞,并可加葶苈子、杏仁以增强泻肺之功。
因于心肺热毒壅盛,白睛节结赤紫高隆,赤脉丛生,应用还阴
救苦汤治疗时,可酌情减少温燥药味,并加石膏以增强清热泻
火之功。由阴虚火旺而致者,用养阴清肺汤当去薄荷,加知母
、石斛、地骨皮以增强滋阴降火之功,由于此类证型的结节缠
绵难消,故还可将方中之白芍易赤芍,酌加丹参、郁金、瓦楞
子、海浮石以清热消瘀散结。本病反复发作,导致白睛青蓝或
瞳神紧小者,又当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以免加重内热。
〔应用例案〕
程XX,男,46岁,工人,1981年4月5日就诊。一年来左眼红肿
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经治疗症状缓解,但不稳定,多
次复发。伴口干咽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左眼
白睛颞侧呈暗红色偏平结节,表面赤脉纵横,粗细不匀,有明
显压痛,黑睛中央有条状白色混浊。舌红,苔黄干,脉洪大。
辨证:热毒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散结,佐以祛风止痛。
处方:桑皮30克、蔓荆子12克、菊花15克、连翘30克、荆芥12
克、防风6克、丹皮20克、夏枯草3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
桔梗12克、红花6克、当归尾12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黄柏
10克、知母15克、生地20克、龙胆草8克、地龙15克。
上方服15剂,症状基本消失。(《眼病》)
按:本例为热毒炽盛,上犯白睛,滞结为疳。故选用清热、凉
血、祛风、散结之法,用药与还阴救苦汤之方义基本相同。治
法方药切合病机,故而收效甚著。
附:白睛青蓝
白睛青蓝是指白睛深层出现紫蓝或青灰色斑,或白睛变成青蓝
色,故称白睛青蓝。本病名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审视
瑶函》称其为白珠俱青证。多由肝肺火热亢盛,火毒热邪郁滞
白睛,煎熬阴血,气血瘀滞而成,或火疳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致使白睛变薄,失去光泽,逐变青蓝之色。
本病初起自觉眼珠胀痛,畏光流泪,常于黑睛四周的白睛深层
形成紫红色隆起,压痛明显。继之证状消退,该处则呈现青蓝
之色。病变此伏彼起,反复发作,终致白睛全轮青蓝,凸凹不
平。此时病变常侵及黑睛和瞳神,形成黑睛边际的混浊及瞳神
紧小等。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
本病可参考火疳进行辨证论治,但应考虑本病更易于侵犯黑睛
和瞳神的特点,及正邪交错,虚实夹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
等情况。例如,白睛青蓝伴有黑睛边际生翳,或伴瞳神紧小,
并见抱轮红赤,口渴咽干,口苦耳鸣,烦躁易怒,便秘,苔黄
,脉弦有力等症者,证属肝肺热盛,可用菊花决明散〔216〕
泻肺散结,清肝退翳。证情较剧者,可酌加大黄、玄参、花粉
等清泻实热,养阴散结。
至于邪气渐衰,病情趋于稳定,兼见全身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
证候者,可在调理全身的基础上兼用散邪通络,活血化瘀之品
。待病邪已退,正气渐复,则应改用益气滋阴,养肝退翳之法
,以调理善后。如党参、茯苓、苡仁、龟板、枸杞、白芍、麦
冬、杭菊花、桑寄生、潼蒺藜、密蒙花、谷精草等。
本病的外治法和针刺疗法,均可参照火疳处理,黑睛生翳或遗
留宿翳者,可用涩化丹〔177〕
点眼,每日三次。
白涩证
白涩证是指白睛不红不肿,但觉眼内涩痛不爽或有视物昏矇的
慢性眼病。病名见于《审视瑶函》,该书谓“不肿不赤,爽快不
得,沙涩昏矇,名曰白涩。”俗称为“害白眼”。
其他可引起干涩疼痛的慢性眼疾,如椒疮、粟疮、赤脉传睛、
胬肉攀睛、赤丝虬脉、黑睛生翳、瞳神紧小或干缺等,均有明
显的病征可见,与本病容易鉴别。
〔病因病机〕
1.肺脾两虚,目失荣养。
2.饮食不节,或过嗜烟酒及炙煿辛燥之品,致使湿热蕴积脾胃
,清气不升或湿热上攻。
3.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4.由于暴风客热和天行赤眼治疗不彻,余热未消,隐伏肺脾之
络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诊断依据是:眼内干涩疼痛,或有视物昏矇,胞睑正常,
黑睛无明显病变,且无可引起涩痛的瞳神疾患,白睛不赤不肿
等。即使白睛有淡赤血络,亦当极为稀疏,以诊视白睛不觉红
赤为指征。
白涩证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实证多为郁热或湿热上攻,虚证
多为阴虚或气虚而津液不得上荣于目。辨明虚实则纲举目张,
治疗始可无误。
属实者,每因暴风客热及天行赤眼治疗不彻,致使白睛遗留少
许赤丝细脉。根据病史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之症,即可判为
余邪未尽,经络被阻而津液失布所致。
实证还有属于脾胃湿热蕴积者。湿邪阻于中焦,清阳不升,目
失所养则干涩隐痛。湿热上蒸可致白睛黄浊,或有稀疏丝脉,
伴见口粘口臭,便秘不畅,溲赤苔黄腻,脉濡数等。
属虚者可因脾肺气虚,津液不升而致。此必兼面色无华,身弱
气短,舌淡脉弱等气虚之象;阳虚而目珠失濡者,当分属肺属
肾,可以全身兼症而定。肺阴不足,当兼干咳、咽干等症;肾
阴亏乏,当伴视物不清,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等。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临床以肺阴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及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
。因属慢性疾患,药物治疗常需较长的时间方可获效。临床应
辨证细微,有方有守地进行施治。另外,不论是因肺肾阴虚或
脾肺气虚,均可注意选用葛根、升麻,桔梗等升提之品,以载
药上行,提高疗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热邪留恋:
证候:由于暴风客热及天行赤眼治疗不彻,白睛残留少许赤丝
细脉,不易消退。睑内轻度红赤,目干涩不爽,畏光流泪。
治法:清热利肺。
方例:桑白皮汤〔192〕加减。
(2)脾胃湿热:
证候:眼干涩隐痛,白睛黄浊,或有稀疏之赤丝细脉,睑弦或
见湿粘,眦部或有白色泡沫样眼眵,病情缠绵,并兼有口粘口
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等。
治法:清热利湿
方例:三仁汤〔16〕加减。
(3)肺阴不足:
证候:眼干涩不爽,少泪,久视易疲劳,甚则视物不清,白睛
如常或稍有赤脉,病势迁延难愈,并兼有干咳少痰,便秘,脉
细等症。
治法:滋阴润肺。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加减。
(4)肝肾亏损,阴血不足:
证候:眼干畏光,双目频眨,视物不清,白睛不红不肿,或隐
隐见到淡红色稀疏血丝,兼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多梦,脉
细等症。
治法:补肝肾,滋阴养血。
方例:杞菊地黄汤〔126〕加减。
(5)脾肺气弱:
证候:眼部表现同肺阴不足型,全身伴见饮食不消,面色无华
,身弱气短,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健脾补肺。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
2.外治:
(1)犀黄散〔241〕点眼。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
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
〔23〕点眼。
(四)临证权变
本病证属热邪留恋,伤阴而无湿邪者,当于桑白皮汤中的减去
利水药、降气药茯苓、泽泄、旋覆花等,加生地,花粉、石斛
,以养阴、生津、清热。若属肝肾阴亏,且兼阴血不足者,可
在杞菊地黄汤中加当归、白芍以助养血和营之功。此乃治本之
法。若目中干燥,津液不足,可加沙参、玉竹、麦冬生津润燥
。
〔调护〕
1.合理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及过用目力。
2.患有近视、远视者,可配戴合适眼镜,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应用例案〕
王XX,男,农民。于1964年3月3日就诊。
半年来,双目红肿,干涩羞明,视物模糊,易疲劳。经检查,
诊为“慢性结膜炎”,曾用硝酸银、沃古林、四环素、可的松等
眼药和长期内服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丸等药,效果不著。伴
头昏神倦,思睡懒言,四肢无力,面色无华。双目白睛微红,
舌质淡红,脉缓弱。
辨证:偏施寒凉,脾虚气损,并阴虚血瘀。
治法:助阳活血,补中益气。
方药:炙甘草10克、黄芪15克、防风6克、蔓荆子10克、升麻2
克、柴胡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桑皮10克。
二诊(3月7日):服药两剂,自觉症状减轻。继服三剂病
愈。嘱其服补中益气丸10丸,早晚各1丸。以资巩固疗效。8年
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眼红肿为上焦热邪壅盛,用寒凉清热为之正治,但因久服
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之类,造成热未已,寒病复起,致使
寒凉克伐胃气,苦寒郁遏清阳之气不能通达上窍,而损其目,
宗李杲:“无疼痛而隐涩难开,此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
九窍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阳活血,补气”之意。选升麻活血
汤加减。药证合拍而取显效。(《眼病》)
白睛溢血
白睛溢血是指白睛血络破损,血溢络外,积于白睛里层及外膜
之间,使白睛表面呈现一片血色鲜红的眼病。又名色似胭脂(
《证治准绳·七窍门》)。本病和一般外障眼不同,大抵旬日即
能消退,预后良好。(图27)
图片
〔病因病机〕
1.热客肺经,肺气不降,血热妄行,瘀滞眼络。
2.心阴耗损,肝肾阴虚,脉络失润,或虚火妄动,迫血妄行,
血络损破,血溢络外。
3.剧烈呛咳,呕吐,致气逆上冲,或酗酒过度、湿热上熏,或
女子逆经,或眼部外伤,均能引起血不循经,血络破损,血溢
络外。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无肿痛,无羞明流泪,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为他人发现。
白睛上下、左右,出现大小不等血斑,多呈点状或片状,边界
清楚,初起颜色娇艳鲜红似胭脂,继则渐呈紫暗,一般一周左
右消退,不留痕迹。
本病各型均以白睛溢血为主,或可兼有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由
肺热引起者,症见咳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便秘,苔黄脉
数等;阴虚火炎者,症见头晕目弦,口干颧红,脉细等;女子
逆经引起者多在月经之际;外伤者多见目眶青紫等等。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肺热型最为常见。临床治疗,轻者很快自愈,可不用药
。重者初起用清肺凉血之法,后期以通络散血为主,以助瘀血
早日消散。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热:
证候:白睛血斑鲜红,全身兼见咳嗽气短,痰稠色黄,口渴咽
痛,便秘溺黄等。
治法:清肺泻热,活血通络。
方例:退赤散〔166〕加减。
(2)心阴耗损,肝肾阴虚:
证候:白睛溢血,其色暗紫,兼见头晕目眩,口干颧红,舌红
少津,脉虚数等。
治法:养心血,补肝肾,佐以活血消瘀。
方例:归芍地黄汤〔67〕加减。
(3)外伤络损:
证候:白睛溢血鲜红,色似胭脂,或有胞睑青紫。
治法:活血化瘀。
方例:桃红四物汤〔185〕加减。
(4)女子逆经:用调经散〔180〕加减。
(5)咳呛、呕吐等震伤血络者:治应清热润肺,或以治疗呕
吐、咳嗽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用药可根据不同病因而辨证施
治。
2.外治:本病初起宜冷敷,三日后酌情改为热敷。
(四)临证权变
本病属心、肝、肾阴虚所致者,亦可无明显的诱因和全身症状
,可先以活血化瘀之法散其血,再用归芍地黄汤以善其后,并
可加枣仁、五味子以养心神。若女子逆经所致者,治以调经散
〔180〕加白茅根、丹皮等凉血化瘀之品。若属咳嗽震伤眼络
引起者,可用清燥救肺汤〔204〕加丹参、丹皮、桃仁、红花
、赤芍等。外伤引起且兼明显目痛者,可在桃红四物汤中再加
乳香、没药、三七之类以活血止痛。
〔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宜忌烟、
酒、肥腻,以免湿热内生,或生燥热伤阴,虚火上炎。
〔应用例案〕
刘XX,7岁,1975年1月28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顿咳月余,
近日加重,连连咳嗽,甚则呕吐,自前天双目白睛红赤,不痛
不痒。检查,双眼白睛全赤,色鲜。且下睑青紫。此为白睛溢
血。给利气活血汤(炙桑皮9克、桔梗6克、赤芍、丹皮、茜草
各9克)加杏仁、川贝母各3克,葶苈子1.5克治之,服药3剂。2
月1日复诊:下睑紫青消退,白睛赤色变为紫暗,上方已呈暗黄
色,顿咳减轻,已不呕吐,又服原方6剂。2月7日三诊:白睛
全轮暗黄,已无赤色,下胞已恢复正常,有时微咳,又给原方
3剂。2月10日来诊,顿咳目疾皆愈即停服药。(《张皆春眼科
证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风热赤眼的临床表现;根据什么可以诊断为暴风客热?
2.试述风热赤眼的病因及辨证论治。
3.赤丝虬脉与风火赤眼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4.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
5.试述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
6.风热赤眼、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三病应怎样鉴别?
7.试述金疳的病因病机。
8.详述金疳的辨证论治。
9.简述金疳与火疳的鉴别要点。
10.试述火疳的辨证论治。
11.通过白涩证的学习,如何理解中医眼科的优越性?
12.试述白涩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3.试述白睛溢血的病因与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