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各论
各论内容主要介绍各种眼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
。古代许多眼科书籍常用内障和外障来归纳眼病,作为眼疾分
类及判断病因的一种方法。“障”是遮蔽之意,如《审视瑶函》
所说:“障者,遮也,如物遮隔,故云障也。……其外障者,乃
睛外为云翳所遮,故云外障,然外障可治者,有下手处也;内
障难疗者,外不见证,无下手处也。”内障即发生于瞳神之内的
疾患,系从内而蔽,故名。外障指发生于胞睑、两䀝、白睛和
黑睛的疾患,因其发于瞳神之外,外症明显,故名。
内障多为七情过伤,过用目力及劳累过度等,或由外伤所致脏
腑经络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部位
所致的内眼病。其特点是眼部外观端好,或间有瞳仁变形、变
色,患者仅有视力不同程度减退或视觉的变化,如视物昏朦,
似笼薄纱,眼前黑花,萤星满目,蛛丝飘舞,飞蝇幻视,视直
为曲,视定若动,神光自现等。在临床上必须结合眼科仪器检
查,方能明确诊断。历代眼科医家对本类病多从肝肾不足或气
血两亏等内虚立论。但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认为“亦有因肝
胆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遮蔽通光之窍”所致。结合临
证所见内障眼病,不单与肝肾,且与其他各脏均有密切关系,
足证其说。一般内障初起,有实有虚,或虚实夹杂,病至后期
则多属虚证。
外障多为六淫之邪外袭,或痰火、湿毒、食滞、外伤等原因诱
发而致的外眼病。其特点为外显症状较著,如胞睑肿胀、红赤
、皮肤湿烂、多眵、流泪、赤膜、白膜、胬肉、星点、云翳、
凝脂等。同时患者自觉症状亦较突出,如患眼焮热、疼痛、羞
明、流泪、沙涩作痒等。一般外障眼病多属有余之实证,且病
情发展较决,但亦有因内虚所致者,施治时须详辨之。
总之,不论外障内障,在辨证时绝不要拘泥于外障为实、内障
为虚之说,必须以局部症状与全身证候相结合,按八纲、脏腑
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探本求源,分虚实,察病所,认
证准确以立法处方,才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章 胞睑疾患
〔自学时数〕12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眼丹和针眼的治疗。
2.熟悉针眼与眼胞疾核、粟疮与椒疮的鉴别。
3.熟悉眼胞疾核、椒疮、粟疮、睑弦赤烂的辨治。
4.了解椒疮的发病过程。
5.熟悉风赤疮痍、目劄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6.了解粟子疾与粟疮、胞肿如桃与胞虚如球的鉴别。
7.掌握上胞下垂的辨治。
8.熟悉倒睫拳毛,胞轮振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
胞睑在五轮中属肉轮,是眼睛的最外部分,司眼之开合,起保
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发病,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内因主要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
,外因常为六淫侵袭或外伤所导致。此外也可受相邻轮廓病变
之影响。故临床辨证时应局部结合整体,辨明内伤、外感,脾
胃虚实等,然后论治。如频食五辛,过啖炙煿,则脾胃功能失
调,湿热内蕴,上攻于目而为患,治疗时当调理脾胃,法以清
热利湿为主,如属风热外袭所致诸病,治以祛风清热为先;属
风、湿、热合邪上攻,则应散风利湿、清热解毒为要。
胞睑疾患,包括睑内外的一切病变,属外障范畴,为常见病、
多发病。一般说来,较内障证易于治疗,但因常可传变他轮,
引起其他严重证候,甚至导致失明,所以对胞睑病,应积极治
疗,必要时配合针刺或手术等治法。
针眼 眼丹
针眼是指发生在睑弦上的局限性小疖,民间常以针刺破出脓或
针挑背上红点而愈,故名。针眼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针眼
候》,其云:“人有眼内䀝头忽结成疤,三五日间,便生脓汁,
世呼为偷针。”后世又称为土疳(《证治准绳》)、土疡(《目
经大成》)等。
眼丹则是整个胞睑焮红漫肿,继而化脓的疮毒。《外科大成》
对本病描述道:“眼丹生于眼胞,红热肿痛,由脾胃二经风热所
致。若风盛则浮肿易散,热甚则坚肿难消……俟脓成则针之,
贝叶膏贴之收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和《中国医学大辞
典》亦有类似记载。针眼与眼丹均是发生于胞睑部位的化脓性
病变,发病因素大致相同,只在病变范围上有所差异,故而合
并讨论。至于《外科正宗》所载的“眼丹”,虽亦肿胀作脓,然
明言“此乃睛明穴内空难敛,成漏者多。”类似于“漏睛疮”;《
外科启玄》所载的“眼丹”,证候为“赤肿甚,不作脓”,类似于
眼科医籍中所谓“胞肿如桃证”。两者均有专篇论述。
针眼和漏睛疮之毒邪蔓延,亦可引起胞睑的大部或全部红赤肿
痛,此时须与眼丹鉴别。针眼导致的胞睑赤肿,可于睑弦部察
及红色颗粒或局限性脓点;漏睛疮导致的胞睑赤肿每于大眦侧
偏重,后则局限于睛明穴处,终可在该处溃脓而破口;眼丹发
病则整个胞睑红肿无头,脓成后指压有波动感,溃口亦多不居
于胞睑之边缘或大眦部;三者易于鉴别。
眼丹尚须与胞肿如桃相鉴别,后者胞睑赤肿而皮肤光亮,鲜有
化脓者,两者是不同的。
〔病因病机〕
本病有因风热相搏,客于胞睑者;有因过食辛辣炙煿等物以致
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者。二者均可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
,津液被灼而变生疮疖。针眼反复发作者,常为发病后治疗不
彻底,余邪未尽;或为素体虚弱,易感风热邪毒之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针眼初起,在胞睑某部微红微肿,刺痒不舒,继而形成局限性
硬结,形似麦粒,三五日后,便生脓液,于睑弦之睫毛根部出
现黄白色脓点(图12)。轻者硬结细小,可自行消散,重则溃
后排脓始愈。若热毒扩散,可致整个胞睑红肿,形似眼丹,亦
可致胞睑周围及颜面漫肿,甚则头目剧痛,出现疔毒走黄之凶
症。针眼有惯发性,多生于一目,但也有两目同时而发,或一
目肿核消后,他目又起。
图片
眼丹较针眼为重,整个胞睑漫肿,边界不清,触之肿硬,疼痛
拒按。其肿软下垂者易消,焮红色紫而坚硬者难消,每易酿成
脓液,溃透眼胞。眼丹及针眼之重证,均可于耳前或颌下触及
臖核,光滑而有压痛。病人亦可伴有寒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两病在发病早期,均可见胞睑微肿,或见肿软下垂,或有颗粒
发起,伴见恶寒发热头痛等症,此为风毒外束之证;若肿而坚
硬,焮热赤紫,疼痛拒按,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者为脾胃蕴
热,火毒上攻所致;针眼之顶部发白,中央部稍软,或眼丹变
软局部按之有波动感者,即为脓已成熟,脓出即可痊愈。一般
情况下,速溃者易敛,迟溃者难敛,或可成漏而经久不愈。久
不敛口或肿核经久难消者,多为脾胃不健,气血虚弱所致。针
眼每有此愈彼起,反复发作者,常为原患针眼而邪毒未消,脾
胃蕴伏之热毒不时上攻胞睑所致;或为正气本弱,易于感受外
邪而成,临床宜细致分辨,详察病机而施治。
(二)论治要点:
以上证候针眼和眼丹均常见风毒外束或热毒上攻之类型,针眼
亦常见因脾胃伏热而反复发作者。对针眼和眼丹的治疗,原则
上对未成脓者,应以清热消肿为主,促其消散,这是最理想的
治法,也是此两病初期的治疗总纲。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
、泻黄散和清胃散,均有消肿解毒之功,可根据具体证情而选
用;若有大便干者可选内疏黄连汤〔34〕;发病中期,肿势
已成,已无消散之望,但尚未溃破的,可选用透脓托毒之法,
促其早日液化成脓,并外溃而泄毒,用仙方活命饮即可;已成
脓者,当切开排浓,使其早愈。后期治疗宜彻底,切忌导致邪
毒蕴伏而使针眼反复发作。针眼因余邪未清,或气血不足而邪
气易客胞睑,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诚不鲜见。所以
,清脾散和托里消毒散亦系针眼常用之方药。
须特别注意的是,此两病酿脓之后,切忌妄行压挤,以免脓毒
扩散,导致疔毒走黄。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毒外束:
证候:针眼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或是眼丹肿软下垂,痒
痛并作。或伴头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
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例:荆防败毒散〔150〕或仙方活命饮〔74〕。前方适用
于风寒外束者;后方适用于热毒较甚而外兼风热者。
(2)热毒上攻:
证候:疮形坚硬,焮热疼痛,红肿带紫,伴口渴喜饮,便秘溲
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例:泻黄散〔139〕合清胃散〔198〕。
(3)气血不足:
证候:胞睑肿硬,红肿不甚,微痒微痛,或脓汁不多,或经久
难消,或针眼反复发作,此愈彼起,伴面色㿠白,胃纳欠佳,
气短乏力,大便不实,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方例:托里消毒散〔88〕。
(4)脾胃伏热:
证候: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蕴伏热毒,致针眼之硬结虽
然缩小,但久不消散,或易反复发作,此伏彼起,或伴口燥唇
干,口气热臭,渴欲凉饮,舌红少苔等证。
治法:清脾散热
方例:清脾散〔202〕。
2.外治:
(1)针眼未酿脓者,局部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两病均可用茶
清和蜜,调如意金黄散〔100〕敷患处,或用紫金锭〔237〕
磨汁,频涂患处皮肤,以消肿止痛。
(2)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若脓头在眼睑外面者,切口应
与睑弦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弦垂直。
(3)针挑法:对针眼,可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上,找出
红点一个或数个,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4)针刺疗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髎、阳
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关等。但须注意,眼
部取穴应在红肿区以外,手法宜用泻法。亦可酌选太阳、合谷
、上星等穴点刺出血。
(四)临证权变
针眼反复发作,此伏彼起,或眼丹溃后脓汁清稀,久不敛口者
,亦常见气血不足与脾胃伏热相兼的证候,证见面白无华,神
疲短气,口干舌燥,溲赤便干等,可用清脾散合四君子汤〔61
〕
或八珍汤〔13〕加减治之。
两病因于挤压而毒邪扩散,入于血分,或内攻脏腑,出现胞睑
或头面漫肿,局部紫胀剧痛,或伴寒热头痛,胸闷烦躁,甚至
恶心呕吐,壮热神昏等疔毒走黄逆证者,属于邪入血分,内攻
脏腑的危险证候,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应急以犀角地黄汤〔
240〕
合五味消毒饮〔29〕、黄连解毒汤〔212〕加减以急
救之。
针眼亦有久不溃破而遗留肿核者,可按眼胞痰核处理(详见下
节)。
〔调护〕
平时勿用不洁之手或手帕擦眼,勿过食辛辣之物,以免脾胃积
热,发生针眼与眼丹;既则更应忌食辛辣,以免证情加剧,或
导致针眼反复发作。
〔应用例案〕
张XX,女,24岁。于1955年11月26日就诊。主诉:左眼红肿已
七天,疼痛剧烈,口干,便燥。
检查:左眼上睑高度红肿,偏小眦部有化脓现象,并波及白睛
红赤;小眦部呈蓄水状,如鱼胞隆起,舌苔黄厚,脉沉弦而慢
。
诊断:重型土疳证。以清热解毒消肿汤(金银花15克、蒲公英
15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荆芥9克、
防风9克、甘草3克)去生地,加桑白皮6克,枳壳6克,大黄6
克。连服两剂,于11月28日复诊,红肿渐消,疼痛减轻。继服
上方两剂,11月30日三诊,红肿全消而愈。(《中医眼科临床
实践》)。
按:本例土疳证,因邪毒较盛,以致左眼整个上睑高度红肿,
颇似眼丹。然小眦部有局限性脓点乃系诊断土疳证的关键。因
患眼上睑高度红肿,兼口干便燥,故为脾胃热毒上攻而致。故
用清热解毒消肿汤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加大黄、枳壳清泻脾
胃热毒。此方与内疏黄连汤方义相近,但因肿势波及白睛,致
小眦部白睛红赤,且如鱼胞状肿起,则属热毒侵肺。所以方中
用桑白皮、荆芥、防风清散邪热,服之疗效颇捷。
〔简便验方〕
(1)生南星末9克、鲜生地黄15克,共捣烂为膏,贴太阳穴,
针眼即消。(《审视瑶函》)
(2)蒲公英60克、菊花15克,水煎。头煎内服,二煎薰患眼
,每次15〜20分钟,日两、三次。(《常见病简易疗法》)。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土疳证,谓脾上生毒,俗呼偷针眼是也。有一
目生又一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邪微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
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
虚而入,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其病不一,当随宜治之。
……世传眼眦初生小疱,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
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眼丹》:“此证由脾胃湿热,受风而成,
红肿疼痛。若肿软下垂,不能视物者,偏于风盛也,浮肿易消
;若焮红色紫坚硬者,偏于热盛也,肿硬难消。……此证宜速
溃,迟则溃深,穿透眼胞,成漏难敛。”
眼胞痰核
本病是指眼胞内生硬核如豆,不红不痛的病证,因其属于津液
结聚而成,故称眼胞痰核。本病名见于《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
诀》,《原机启微》称为“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证治准
绳》,称为“睥生痰核”,《眼科易知》又称胞生痰核。本病发
于上胞较多,亦有生于下睑者。
临床上,本病应与针眼相鉴别。针眼发生于睑弦,发病较急,
局部红肿焮痛,肿核与皮肤粘连,压痛明显,溃破后脓出即愈
。而本病则发于眼胞皮里,发病较缓,病程漫长,局部皮色如
常,皮里硬结与皮肤不粘连,光滑而推之可移,无压痛。
〔病因病机〕
1.脾失健运,湿痰内凝,上壅于胞睑脉络,与气血混结所致。
2.多因恣食辛辣炙煿,脾胃蕴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聚
于胞睑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于体检时触及米粒或绿豆大的硬
结,隐于胞睑皮里内外,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推之可移,与
皮肤不粘连。少数硬结小者,可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则硬
结逐渐变大似黄豆,自觉胞睑有重坠感,开张不便(图13)。
检查时可见患处胞睑皮肤隆起,胞睑内面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
蓝色改变。间有皮色渐红,硬结变软,自行溃破,排出白色稠
脓样内容物而自愈者。
图片
本病皮色如常者,属于痰湿壅阻脉络而成;皮肤微红或睑内红
赤明显者,常属痰热混结。若痰核久患,突然红赤作脓,则属
复感风热毒邪而致。
(二)论治要点:
本证的内治首先应分清痰湿和痰热,以便分型施治。治疗的要
点是化痰散结,有热者再佐以清热药物。内治法主要适用于肿
核较小或已溃破者,若肿核较大而无消散希望者,宜结合手术
治疗。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痰湿阻结:
证候:胞睑内生硬结,皮色不变,按之不痛,与胞睑皮肤不粘
连。硬结大者,有重坠感。翻转胞睑,可见睥内有黄色圆形轻
微隆起。
治法:化痰散结。
方例:化坚二陈丸〔40〕。
(2)痰热阻结:
证候:胞睑内生硬结,皮色微红,自觉有胀涩感。翻转胞睑,
可见睑内面相应部位呈紫红或暗红色。
治法:清热散结。
方例:清胃汤〔197〕。
2.外治:初起硬结较小者,可用湿热敷促其消散。或用生南星
磨醋,加冰片少许,调匀涂患处皮肤。若硬结较大,服药难消
者,可用手术治疗。
3.手术:术眼按常规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
霰粒肿夹夹住囊肿,翻转眼睑,露出睑结膜后,取与眼睑垂直
的方向,用尖刀在囊肿中央切开〔图14(1)〕,再用小刮匙将
内容物刮净〔图14(2)〕,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已软化
的囊壁〔图14(3)〕,术毕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
炎眼药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
图片
(四)临证权变
上述两证型可以转化,治疗也应灵活。属痰湿阻滞者,尚可加
大贝、昆布、海藻、苡仁、羌活、白疾藜以增化痰散结之力;
热邪偏盛而欲作脓者,可加夏枯草、公英、丹皮、茺蔚子以清
热凉血散结之力。
〔调护〕
饮食忌辛辣炙煿,酒浆肥甘,以免湿热生痰,渐成肿核或加重
病情;平日勿用手反复磨擦痰核,以免促其增大。
〔应用例案〕
张XX,男,22岁。1977年5月23日初诊:右目红肿痒痛2天。右
目上睑原有一豆大肿核,推之可动,不痛不痒。因前天外出,
回家后即感右目上睑微痛而痒,次晨便觉胀痛。曾在当地医院
就诊,给金霉素眼膏点之不效,今日更痛。检查患眼上睑红肿
,按之中部坚硬,翻转眼胞,内面有高粱粒大黄白色脓点。此
为胞生痰核外受风毒之邪,结于胞睑所致。给除风化痰汤(银
花15克 天花粉9克 赤芍9克 胆南星、浙贝母、连翘、防风各6
克 白芷3克)三剂。5月25日复诊:右目上睑已不红,微显肿
胀,仍痒,眼睑内面有一小口,按之出脓。除尽所存脓液,涂
以黄连素眼膏,包扎右眼;内服上方去胆南星,减银花6克,
加黄芪9克,甘草3克,服2剂。半年后该患者来看他病,说眼
病药后已愈,痰核亦消,未再复发。
按:胞生痰核较大者,内服中药疗效较差,当以外治或手术治
疗为好。若痰核较小,或术后反复发作,不能根除,或外兼风
毒之邪,红肿痛者,内服中药为宜,本例即是,先予祛痰散结
、清热活血、疏风消肿之品,继而增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鼓
舞正气,抗邪尽出,三剂见效,五剂收功,可谓应若桴鼓。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谓睥生痰核证:“此证乃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
而不痛。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
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有恣辛辣热毒,酒色𣂪丧之人,久而�
�为瘿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则顷刻而平�
�矣。”
椒疮
本病是睑内发生颗粒的一种病变,其颗粒经久难散,色呈黄红
或暗红,甚者如椒粒累累,故名椒疮。现代则因其睑内粗糙不
平,状如砂砾,而称之为沙眼。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在
《秘传眼科龙木论》和《银海精微》里均是将本病包括在“睑生
风粟”之内。本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眼病,发病率甚
高,且每易并发其它眼病而影响视力,甚或导致失明。
粟疮、粟子疾也是睑内发生颗粒的疾患,但形色均不相同,应
注意鉴别。
〔病因病机〕
多因忽视眼部卫生,感受风热邪毒,内兼脾胃积热,内热与邪
毒相结,壅阻胞睑脉络,气血失和而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往往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微的痒涩不爽。翻转上
睑,可见睑内近眦处红赤粗糙,患处的脉络轮廓模糊不清。仔
细辨认,可见红赤的粗糙面上有无数针尖大小的颗粒,色红而
排列密集。红赤的范围可逐渐扩大,甚至布满整个上睑内面。
证情继续发展,可在前红赤部位发生椒粒大的颗粒。此颗粒实
为泡性,颜色微现黄红或暗红,内灌混浊的浆液,大小不匀,
形状不一,边界模糊,质地混浊,排列极不规则,甚或可相互
融合成串,疙瘩不平。此时可自觉沙涩羞明,眵多流泪,胞睑
重胀难睁。上睑内面广泛发生颗粒后,病变亦可发展到下睑内
面(图15-1)。
图片
因颗粒磨擦眼珠,可导致垂帘翳下侵黑睛。垂帘翳又名赤膜下
垂,轻者极为稀薄,呈多数赤丝垂入黑睛上缘,重者呈肉红色
赤膜一片,下覆黑睛中央。赤丝尽头处可发生细小星翳,甚至
可相互融合而成云翳,严重影响视力。
椒疮的颗粒溃破之后,可在睑内形成疤痕,疤痕先呈条状或网
状(图15-2),最后则全部结疤而使睑内变为灰白色的光滑面
。此时多可伴发倒睫拳毛、黑睛生翳等并发症,严重者整个黑
睛翳障满布,终则气血凝定,翳障光滑如瓷,黑睛混白如玉,
瞳神被遮而失明。
本病初起阶段,睑內有针尖大小的颗粒密集而生,使病变部位
呈现一片红赤,多为脾胃积热,兼以外受风毒,风热交聚于胞
睑所致;其中又有偏于风热或脾胃热盛之分。脾胃热盛者可兼
便干溲赤,或有眵多流泪,偏于风热者则无。椒粒状颗粒满布
者,属血分壅热,脉络瘀阻而成;若兼胞睑浮壅、湿烂胶粘、
眵粘多泪者,又为胃热兼湿,湿热上犯。
(二)论治要点:
以上证候类型,临床以脾胃热盛和血热壅滞者最为常见。椒疮
初期,患者多因自觉症状轻微而从不就诊。对就诊者可用外点
药为主治之,遇涩痒明显者,才配合内服药治疗。内治法的关
键,在于分清风、热、湿、瘀的孰轻孰重,然后分别施以上述
各法。对颗粒累累而伴有痒涩刺痛,眵多胶粘者,仅用内服药
往往难获速效,当须配合手术迅速消除颗粒,以免磨擦眼珠而
生赤膜下垂、黑睛生翳等严重并发症。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客睑:
证候:初起睑内微红,或有针尖大小的细小颗粒,患眼无明显
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痒涩不适。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密蒙花散〔200〕
。
(2)脾胃热盛.
证候:睑内红赤,颗粒大且多,眼涩痒痛,或伴眵多流泪,或
兼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脾胃,散风邪。
方例:除风清脾饮〔171〕。
(3)血热壅滞:
证候:胞睑肿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睑
重坠难开,刺痛灼热,沙涩羞明。可伴赤膜下垂,生眵流泪。
舌质红,脉数。
治法:凉血散瘀。
方例:归芍红花散〔66〕。
(4)湿热壅盛:
证候:睑内颗粒累累,颗粒或有溃破,胶烂湿粘,睑弦浸淫胶
结,或伴倒睫拳毛、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眵多稀粘,拭之又
生。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例:清脾饮〔201〕。
2.外治:以清热、化瘀、祛毒为主,可滴用化铁丹眼药水〔41
〕
;或点用石燕丹〔51〕、犀黄散〔241〕等眼药。
3.手术: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适用于颗粒累累,顽固
难消者。可采用海螵蛸棒磨擦法(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以
消除睑内之颗粒。
(四)临证权变:
椒疮各证候类型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且可出现两型或
多型相兼的情况,所以辨证论治务须灵活,必要时可将疏风,
清热、凉血、祛湿、散瘀诸法灵活配合应用。如果患者的睑内
红赤比较严重,乃为热邪偏重,可以上列方药为基础,选加生
地、元参、赤芍、丹皮等清热凉血药;睑内若兼湿烂粘滞,则
为湿邪偏盛,可选加地肤子、土茯苓、苦参等,以增加清热燥
湿作用。睑内红赤而兼涩痒者,属风邪偏盛,可酌加荆芥穗、
羌活、防风甚或川乌、乌梢蛇等驱风止痒。至于伴发倒睫拳毛
,睑弦赤烂、流泪、黑睛生翳等证者,又当参考各有关章节辨
证论治。
需要注意的是,椒疮患者也可在眼部病证之外,伴见面黄无华
,食欲不振,口泛清涎,形寒肢冷,小溲清长,大便稀薄,舌
淡苔白,脉沉迟或缓弱等证,此属虚寒,切不可判为热证而用
寒凉之品克伐正气,导致正气更伤,病邪缠绵不去。可选用助
阳活血汤〔120〕益气和血兼以疏风。
〔调护〕
1.本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以免脾胃蕴积湿热。
2.改善生活环境,注意个人卫生。患者的洗脸用具与他人分开
,尤其是服务行业,必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以免相互传
染。
附:沙眼的分期:
为了便于开展沙眼的防治工作,临床检查可依中华医学会眼科
学会1979年11月会议的标准,将沙眼分为三期,如表2。
表2 沙眼的临床分期
期别 依据 分级 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
I
(进行期)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病变(血管模糊,充
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轻(+)
中(++)
重(+++) <1/3
1/3〜2/3
>2/3
Ⅱ
(退行期) 有活动性病变,同时也出现瘢痕。 轻(+)
中(++)
重(+++) <1/3
1/3〜2/3
>2/3
Ⅲ
(完全结瘢期) 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应用例案〕
夏XX,男,19岁,学生。1975年7月26日初诊:两目不舒,微
痒近一年之久。近两个月加重,自觉沙涩难睁,流泪羞明,曾
滴氯霉素眼药水,服中药数剂均未见效。检査:两目上睑肿硬
,睑内疙瘩成片,色赤而硬。诊为椒疮。给解毒活血汤(银花
、连翘、赤芍、牡丹皮、酒黄芩、天花粉、荆芥、防风、枳壳
)三剂。7月30日复诊:言服药效果不显,睑内椒粒同前。先
用海螵蛸棒磨擦后,又给上方三剂,并嘱病人不要用凉水洗脸
。8月2日三诊:两目羞明、流泪、磨擦感均有减轻,椒粒亦见
稍平。后每隔6天磨擦一次,又行2次,服上药24剂,服药期间
病人坚持用温水洗脸,病渐痊愈。8月30日来诊:眼睑内已无
椒粒,仅留少量白线状疤痕,嘱其停药。(《张皆春眼科证治
》)
按:本例椒疮患者,证见上睑肿硬,睑内疙瘩成片,色赤而硬
,自觉沙涩难睁,流泪羞明,病因当为外受风热邪毒,内兼脾
胃积热,气血瘀阻,故用解毒活血汤疏风清热,凉血散结。本
方组方原则与归芍红花散相仿,更兼配合海螵蛸棒磨擦术,故
收良效。嘱患者温水洗脸,可免寒而凝滞之虞,使外邪易于疏
散,热邪因之而解,气血流行,病则易除。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椒疮证,生于睥内,累累如疮,红而坚则是也
。有则沙擦,开张不便,多泪而痛。”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生于眼皮里,形如椒粒,
色赤。”
《审视瑶函》:“血滞脾家火,胞上起热疮,泪多并赤肿,沙擦
最难当,或疼兼又痒,甚不便开张……胞间红瘰瘰,风热是椒
疮……轻者只宜善治,至于瘰瘰连片,疙瘩高低不平,及血瘀
滞者,不得已而导之,中病即止,不可太过。过则血损,恐伤
真水,难养神膏。”
粟疮
本病为睑内生颗粒累累,色黄而软,状似粟粒,故名粟疮。本
病名见于《证治准绳》,然《秘传眼科龙木论》和《银海精微
》皆将本病总括于“睑生风粟”中,《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
则迳称粟疮为“睑生风粟”。《审视瑶函》明确指出:“此症生于
两睥之内,细颗黄而软者是。今人皆称椒疮为粟疮者,误矣。”
本病可与椒疮相混而生,也可单独发病。本节主要讨论单独发
病时的证候及其治疗。
本病与椒疮均为胞睑内面发生颗粒的病变,应注意鉴别(表
3)。
表3 椒疮粟疮的鉴别
椒疮 粟疮
颜色 鲜红或暗红 黄或黄白
形态 较大、不透明 较小、半透明
质地 较坚硬 较软
自觉症状 沙涩羞明微痒,严重时多泪微痛 可无明显感觉,
若受邪可突发目赤或目痛。
检查 多发生于上睑内面,血络红赤,模糊不清,初期颗粒
极小,后则椒粒样小泡参布其间,内容物混浊,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排列不整,压之易破,排出胶样物质 多发于下
睑内面,血络正常,红赤不显,颗粒较小,透明大小均匀,
排列整齐;界限分明,压之不硬。
黑睛 病变 或有赤膜下垂,倒睫拳毛,或生星翳。 无
预后 不易消散。病变愈后留有疤痕,易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易消散,愈后不留疤痕,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病因病机〕
多由脾胃湿热,风热之邪外乘,或因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
,湿邪阻遏胞睑脉络。壅积胞睑而成。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有慢性与急性发作两种类型。其为慢性者,起初常无明显
自觉症状,或仅感微痒不适。检视胞睑内面(主要见于下睑内
面),可见有粟粒样小泡簇生,形圆,色黄或黄白,半透明,
质地较软,排列密集,境界较分明,尤其是在睑内与白睛交接
处最多(图16)此为脾虚湿阻所致;若见睑内红赤,自觉沙涩
不适,羞明流泪,则系湿热壅阻而成;若属急性发作,兼见胞
睑肿胀,目痛痒难睁,白睛赤丝纵横,又为湿热兼受风邪所致。
图片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一般系风、湿、热邪为患,故内治多用祛风、除湿、清热
等法。其中症状轻微,且无明显痛苦者,可以外点药治之,点
而不消者,再配以内服药治疗。内服药当分清风、湿、热之孰
重孰轻,而用五皮散治疗湿邪偏盛者,甘露消毒丹治疗湿而兼
热者,除风清脾饮用于风热偏甚者。若小泡日久不消,亦可参
照椒疮,施以海螵蛸棒摩擦术,以加速消散。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湿阻:
证候:自觉症状不显,或仅有轻微的痒涩感。翻转胞睑,可见
下睑内生有大小均匀,数量不一的淡黄色颗粒,质地较软,经
年累月而不消。
治法:健脾除湿。
方例:五皮散〔28〕。
(2)湿热壅阻:
证候:自觉沙涩不适,微感羞明流泪,可见睑内红赤,颗粒累
积,形如粟米,色黄而软。
治法:清热利湿。
方例:甘露消毒丹〔48〕。
(3)湿热兼风:
证候:白睛及睑内突发红赤,黄白色颗粒累累,或见胞肿,或
目痛痒难睁。
治法:散风清热除湿。
方例:除风清脾饮〔171〕。
2.外治: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或犀黄散〔241〕。
(四)临证权变
上述三型为临证之大纲。但应注意,睑内生粟疮而无明显自觉
症状,且经久不消者,亦常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脾虚湿阻型
患者可表现面色少华,纳差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治疗可改用六君子汤〔32〕加苡仁,地肤子、车前子,泽泻
以加强健脾利湿之力。发病急暴者、常属湿热兼受风邪,若未
伤阴,宜将除风清脾饮中的生地、元参去掉,体质较弱或大便
不干者,又宜去大黄、玄明粉,选加苦参、车前子、木通、赤
芍等清热除湿通络。
〔调护〕
饮食有节,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脾经多湿热,气滞血行迟,粟疮胞内起,粒粒
似金珠,似脓脓不出,沙擦痛无时,睥急开张涩,须防病变之
。”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粟疮如粟,其形黄软,属脾经
风热而成。”又指岀:“宜劆洗出血,服除风清脾饮,……倍荆芥
防风。”
附:粟子疾
本病因胞睑内面发生有黄色或黄白色小颗粒,质地坚硬如石,
状似粟子,故名粟子疾(图17)。本病名见于《龙树菩萨眼论
》,多因脾胃虚弱,运化不力,湿浊上泛于胞睑,复受风热之
邪,凝滞而成。轻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感微涩微痒,待
坚硬且碎小之粟子高突出睑内面时,则感沙涩不适;重者,磨
擦目珠而致明显疼痛。临证时,不论上睑下睑,凡睑内面嵌有
白点或黄点,少则单个,多则丛生,状如粟子碎米,形状不一
,高低不等,或尖出于睑内之表面,即可诊为本病。粟子疾和
粟疮均为细小颗粒,但形状不同,容易鉴别。粟疮为小泡,较
软,半透明,累累成片,排列整齐;而粟子疾则是硬结,不透
明,多少不一,大小不等,排列不整。
图片
本病治疗以手术剔除为主。具体方法是在表面麻醉下,用消毒
之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剔除,之后服凉血散瘀药如归芍红花散
〔66〕,消除瘀血而杜其再发。
〔文献摘录〕
《龙树菩萨眼论》:“若眼忽单泪岀者,涩痛者,亦如眯著者,
名粟子疾,后上睑生白子如粟粒,极硬,沙㓨之然也。”
睑弦赤烂
本病以眼弦红赤,溃烂为特征,故名(图18)。病名见于《银
海精微》,该书又称风弦赤烂,烂弦风。《证治准绳》称为风
沿烂眼,并根据其症状分为风弦赤烂证,迎风赤烂证、眦赤烂
证三种,既往的教科书习称睑弦赤烂。若赤烂仅限于眦部者,
《审视瑶函》称为眦帷赤烂(图19);若病发于初生婴儿,《
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胎风赤烂。
图片
风赤疮痍也是以红赤、溃烂为特征的病变,但其发生于胞睑皮
肤,与本病发生于睑弦不同。
〔病因病机〕
1.脾胃湿热蕴积,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合攻于睑弦。
2.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结于睑弦,伤津化燥。
3.心火内盛,外感风邪,风火上炎,灼伤睑眦。
此外,亦看其它眼病继发者,如椒疮、粟疮、风热赤眼、黑睛
生翳等,眵泪浸渍,邪毒腐化睑弦,而致红赤糜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睑弦赤烂,灼热刺痒。因病多由风、湿、热
三邪合而为患,风胜则痒,湿胜则烂,热胜则赤,故临床表现
可因不同邪气偏胜而有异。病初起,眼弦微红,漫生透明的细
小水泡,痛痒时作,频喜揉擦。若小泡溃破,则见眼弦糜烂胶
粘,微肿羞明流泪。继则溃烂处生脓结痂,除去痂皮,可见睫
毛根部溃陷且出血。亦有睑弦不溃烂而仅红赤,在睫毛根部变
生糠麸样白屑附着者。日久可因睫毛脱落、稀疏或乱生,以致
眼弦变形,甚至可因倒睫或胞睑闭合不全而并生星点云翳等证
。
本证的辨证,眼睑红赤刺痒而起白屑者为风盛,湿烂甚或睑弦
生脓者属湿热;红赤甚或仅发于两眦部位者为心火炽盛。
(二)论治要点
上述证型,临床以湿热偏盛者最为常见。其治疗,除内治外,
还要配合外治,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内治法的要点,在于分清
风、湿、火之轻重,然后分别施治。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偏胜:
证候:眼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自觉患处灼热刺痒
,干涩不舒,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加减四物汤〔81〕。
(2)湿热偏盛:
证候:眼弦赤烂,肿胀痒痛,眵泪胶粘,睫毛或成束或脱落或
倒睫。口渴唇红,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散邪。
方例:除湿汤〔172〕。
(3)心火上攻:
证候:眦部眼弦红赤糜烂,灼热刺痒,甚者眦帷干裂出血而刺
痛,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导赤散〔95〕合黄连解毒汤〔212〕。
2.外治:
(1)可用内服药渣煎水熏洗,或选野菊花、荆芥、升麻、
陈茶叶,明矾煎水熏洗。
(2)若为风邪偏胜,可用二圣散〔2〕;湿邪偏胜者,可用
疏风散湿汤
〔246〕;热邪偏胜者,可用万金膏〔21〕,煎
水滤汁外洗。
(3)可用鸡蛋黄油膏〔127〕或铜绿膏〔226〕外搽。
(四)临证权变
本病各类型之间常相兼挟,如风盛者,可挟湿,或挟热,或兼
火,故辨证论治亦需常中有变。如风热偏盛而睑弦刺痒较剧者
,可加蝉蜕、蕤仁、乌蛸蛇,以增祛风止痒之力;如湿热重者
可配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如心火旺者,可于上方中
加莲子心,苦丁茶,栀子,清心除烦,利湿通络。若睑弦出现
脓泡,或脓样分泌物布于赤烂的睑弦部,为湿热兼火毒,可用
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并加二花、连翘、升麻、土茯苓等治之
。至于黑睛生翳等并发症,又当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厚味等刺激物。
2.避免风邪和强光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赵XX,女,27岁。1964年12月2日初诊:双眼睑弦赤烂二年之
久,时轻时重。多方求治不愈,今反加重,痛痒兼作,泪出羞
明,右目视物不清。检查:双眼上下睑弦红赤糜烂,且有黄白
色粘液附着,睫毛不整。右目睫毛倒入,扫擦青睛,风轮花翳
遮瞳。此为睑弦湿烂所致倒睫花翳证。治以清热除湿汤(白茅
根、酒黄芩、苡仁、蔓荆子、茯苓、荆芥、甘草)去荆芥、茯
苓,加当归、车前子各9克,木贼6克,服药六剂。12月8日复
诊:双目上下睑弦赤烂近除,右目青睛花翳将尽,但睫毛仍扫
青睛,又进上方十二剂。12月21日三诊:睑弦已不赤烂,青睛
花翳已除,睫毛仍内倒,停服中药,以单方茅根9克,红糖一
撮,生姜三片,浸水常服,每日一次。半月后来诊,弦烂未发
,但右眼睫毛仍然倒入,建议手术处理,(《张皆春眼科证治
》)。
按:本例患者双眼上下睑弦红赤糜烂,且有黄白色粘液,说明
是湿热偏胜,并伴有倒睫花翳证,故其治疗偏于清热除湿,佐
以散风退翳。
〔简便验方〕
(1)大黑枣20个(去核),明矾末1.8克。混合后共捣成膏,
用湿纸包裹,于火内煨半小时,取出去纸;用水两碗将枣膏煎
汤,去渣,取汤洗眼(《奇难杂症古方选》)。
(2)一叶绿洗方:地肤叶60克,铜绿少许。上两味用纱布包
好(药包要松),滚开水浸之,待温度适宜,以药液洗眼。每
日一剂,共三次。(《张皆春眼科证治》)。
(3)洗烂弦风赤眼方:苦参12克,黄连、荆芥穗、防风、五倍
子各9克,铜绿1.5克,研为细末,外以苏薄荷煎汤,丸如弹子
大,临时用以熟水化开洗眼,每日三次。(《审视瑙函》)。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目赤烂眦候,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
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银海精微》:“因脾土蕴积湿热,脾土衰不能化湿,故湿热之
气上攻,传发于胞睑之间,致使羞明泪出,含在胞睑之内,此
泪热毒,以致眼弦赤烂。”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胎风赤烂之证,因在母腹,其
母过食辛热,或生后乳母过食辛热,致令小儿双目尽赤,眵泪
胶粘,四眦湿烂”。
风赤疮痍
本病是以胞睑皮肤红赤,起泡甚至溃烂为特征的眼病。因其发
病常兼外受风邪,且局部红赤,色如涂硃,故名风赤疮庚。本
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沈氏尊生书》称为“风赤疮疾
”。本病的发病部位在胞睑皮肤,病势急,病程较短;而睑弦赤
烂的部位在于睑弦,病势缓,病程较长,是为不同。
〔病因病机〕
1.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热毒邪,风、湿、热三邪合而迫及胞
睑。
2.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搏结,上攻胞睑。
总之,本病以火毒上攻为主,亦有因其他眼病或对眼药及其他
物质过敏而发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初起,胞睑皮肤红赤,甚者红如涂硃,痒痛并作,继而发
生水泡,渗出粘液,甚或为脓泡,溃后糜烂,胶粘结痂。若日
久失治,可侵犯黑睛,而成星点翳障。
(二)论治要点
上述证候类型,临证以脾经风热和湿热壅盛者常见。应当注意
本病虽由风邪所引动,然发病之后,风邪可以化热化火,故其
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经风热:
证候:胞睑色红,局部生小泡样丘疹,灼痒微痛,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清脾。
方例:除风清脾饮〔171〕。
(2)湿热壅盛:
证候:胞睑红肿焮痛,水泡簇生或为脓泡,溃破后湿烂胶粘,
瘙痒疼痛,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解毒。
方例:除湿汤〔172〕。
(3)火毒炽盛,兼挟风邪;
证候:胞睑红赤如涂硃,灼热焮痛难忍,局部溃烂,口干思凉
饮,溲黄便秘,舌红苔黄。
治法:泻火解毒,佐以疏风散邪。
方例:普济消毒饮〔227〕。
2.外治:
(1)局部糜烂而渗出粘液者,用搽药方①〔236〕外搽,局
部红赤疼痛而干者,外涂搽药方②〔236〕。
(2)参用睑弦赤烂外治法。
(四)临证权变
本病发病之初,证属脾经风热者,若无大便秘结,在应用除风
清脾饮时,宜去硝、黄,加用赤芍等凉血散瘀;痒甚者可加蝉
蜕、蛇蜕、浮萍,薄荷等;对湿热壅盛者,可于除湿汤中加土
茯苓、金银花、地丁、公英等,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力。若因
过敏而致本病,必须立即终止引起过敏的原因,并用加减四物
汤
〔31〕加银花、连翘、大青叶、绿豆衣,白僵蚕等内服治
之。若邪毒攻入眼内而变生翳障者,当参照有关章节治疗。
〔调护〕
1.保持眼局部清洁,以免粘液渗流,浊水入目,致生翳膜。
2.忌食辛辣海腥食品。如由某种物质刺激引起者,应避免再次
接触。
〔应用例案〕
凌某,男,20岁,1975年3月22日初诊。病史:就诊前一周起右
眼睑红肿,起病原因不明。虽经治疗(曾用过新霉素、金霉素
、氯霉素等眼膏或眼药水),但症状依然逐渐加重。
检查与诊断右眼上下眼睑皮肤肿胀,类似丹毒,以上睑较重,
下睑较轻,焮痛而痒,皮肤表面有较多疱疹,形似赤豆,内有
黄色渗液流出,眼睑不能张开。球结膜充血兼有轻度水肿,上
方球结膜下有片状出血。诊断:右眼睑风赤疮痍(眼睑湿疹)
。辨证与治疗:眼之胞睑,属于脾胃。脾湿与郁热相继上犯,
故见右眼上下胞睑红肿疼痛,皮肤有颗粒似赤豆,色红焮痛,
时流黄水。脉象弦数,舌质红,苔薄白。拟下方治之。连翘9
克,黑栀子9克、煅石膏15克、绵茵陈15克、生苡仁24克、桑白
皮6克、黄芩、薄荷、生甘草各3克。3月25日二诊:服上方三
剂后,右眼睑肿势减轻。甚多,疱疹均已结痂,白睛溢血消退
十之七八。症状已改善,原方未更,继续再服。3月27日三诊
:上列处方已服五剂,局部症状已接近痊愈。为肃清余邪,再
续服原方五剂(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按:本例风赤疮痍,乃是湿热蕴郁上犯于胞睑,脾土失制,母
病及子,致白睛溢血,故辨证为热重于湿,治以清热为主,利
湿为辅,尤妙在石膏,不用生品而改为煅制,既可清热,又能
收敛、生肌,燥湿祛邪;治疗以肉轮为主,兼顾气轮之病变,
黑栀子凉血止血,清利三焦,加桑白皮清肺热,生苡米渗湿排
脓,治法有章,常中有变,收效颇捷。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或即痒痛,作时发歇不
定,或出多泪,遂合睑内疮出,四眦如朱砂色相似,然后渐生
膜翳,障闭瞳人。盖是脾脏毒风即热膈中,致令眼病。”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者,起于两眦,其黑
睛则端然无恙,惟睑边烂而红赤。此乃脾经风热上攻所致,宜
急治之,久则恐生翳膜,遮盖睛瞳。”
胞肿如桃 胞虚如球
胞睑红赤焮痛,肿胀似桃的眼病,称胞肿如桃。本病名见于《
银海精微》,然早在《诸病源候论》的“目风肿侯”和“目风赤候
”中均有记载。《证治准绳》称“肿胀如杯”,《目经大成》则将
上胞红肿称“覆杯”,两胞齐发红肿称“蚌合”。
临床需注意眼丹与胞肿如桃的鉴别。二者同为胞睑红肿,但眼
丹是指整个胞睑焮红漫肿,继而化脓的疮毒。而胞肿如桃的胞
睑红肿,皮色光亮,一般无化脓趋势,多不变生疮毒,正如《
外科启玄》中所说:“赤肿甚,不作脓。”
此外,漏睛疮严重时亦可牵致胞睑赤肿,但彼以大眦处先发赤
肿,察之可见,睛明穴处红赤肿胀尤甚,其色呈紫暗或紫红,
继而赤肿局限于睛明穴处,终则脓溃而破口,它与胞肿如桃证
的整个胞睑皮色光亮,鲜红似桃而不化脓有别。
胞虚如球是指胞睑虚浮如球,不红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本
病在《证治准绳》中称“睥虚如毬”,《目经大成》又称“悬球”
。至《眼科临证笔记》始称“胞虚如球”。
以上两证均是以胞睑肿胀为主,同属脾经为主的病变,一实一
虚,故予合并论述。
〔病因病机〕
1.胞肿如桃:多因恣食辛辣炙煿,脾热引动心火,致血分热毒
炽盛,上壅于胞睑腠理;或因肝经实火传脾,肝火脾湿搏结于
胞睑,血分热盛,瘀阻脉络而成。
2.胞虚如球:多因脾肺气虚,脾运失健,肺不能通调水道,浊
邪内蕴,聚而上泛;或因脾肾阳虚,水气不化,或心脾两虚,
气不化湿,均可致水湿上凌于胞睑而见虚浮肿胀。
总之,胞肿如桃皆因火热之邪上攻所致;胞虚如球多因脾、肺
、心、肾之气虚或阳衰,不能化气行水使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胞肿如桃发病较急,初患之时,即见或上或下、或上下胞睑红
肿,目涩泪热,白睛红赤,继则胞睑焮热赤肿,胀起如桃,或
如覆杯,疼痛拒按,灼热喜凉,睑闭不开,不能翻转。可伴有
发热恶寒、头痛及全身不适等症,重者痛连头脑,伴发瘀血灌
睛。
胞虚如球发病较缓,初时可见上胞虚肿若球,不红不痛,皮色
如常,浮软而喜按,日久则上下双胞皆肿,可伴少气懒言,神
疲气短,面色不华,纳差,口淡便溏,甚则畏寒肢冷等证。
两者同属肉轮疾患,但前者胞睑红肿硬痛,拒按,怕热,泪出
不止,属血分之实证;后者多两侧同病,胞睑皮色不变,喜热
喜按,拭之渐消,旋复如故,多属气分之虚证。临证宜详察细
辨,分证而施治。
(二)论治要点
上述证型,胞肿如桃以肝火湿热上攻为多见;胞虚如球以脾肺
气虚者居多,胞肿如桃初起,当配用外治法以增消肿止痛之效
,若病情不减而热入血分,则须用大剂清热解毒药。胞虚如球
的内治大法,应注意是气虚或是阳虚,然后分别施以各法。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火湿热上攻:
证候:胞睑肿胀难睁,皮色红赤,可伴羞明泪热,目珠疼痛,
或兼口苦咽干,尿黄或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火、利湿。
方例:龙胆泻肝汤〔58〕。
(2)热入营血:
证候:胞睑漫肿,皮色暗红,灼热焮痛,兼发热头目胀痛,心
烦不寐等症。
治法: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方例:清营汤〔199〕。
(3)脾肺气虚:
证候:胞浮虚软如球,皮色不变,喜热熨兼气短懒言,面色不
华,舌淡脉细。
治法:补肺健脾渗湿。
方例:参苓白术散〔150〕。
(4)脾肾阳虚:
证候:胞肿虚软如球,兼神疲乏力,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
膝酸软,或小便不利,舌淡脉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例:济生肾气丸〔152〕。
(5)心脾两虚:
证候:胞肿虚软如球,全身可见神气困顿,食少失眠,怔肿健
忘等证。
治法:健脾养心。
方例:归脾汤〔68〕。
2.外治:对胞肿如桃者,可用五黄膏〔31〕贴太阳穴;四生散
〔60〕或一绿散〔1〕
敷贴胞睑表面;紫金锭〔238〕磨汁
,频频外涂胞睑,均可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四)临证权变
胞肿如桃初起,证属肝火湿热上攻者,宜于龙胆泻肝汤中加双
花,连翘、升麻、白芷,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若兼大便秘结
,大黄、芒硝均可加用。若热入血分,清营汤中可加蒲公英、
紫花地丁、板蓝根等,以增强解毒清热的作用,胞肿如桃失治
、误治,也有少数导致化脓,如此则参照眼丹辨证论治。
至若胞虚如球,宜在区分气虚、阳虚的基础上,少佐辛温疏风
之药,如荆芥、防风、羌活以配合基础方化湿消肿。若胞浮如
球已久,皮色微红,眦部微赤,或伴泪出,口渴不欲饮,舌苔
黄腻者,又属脾虚兼有湿热,可改用调脾消毒饮〔131〕
治之
。
〔调护〕
实证胞肿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醋等刺激性食品;虚性胞
肿患者饮食宜营养丰富,但忌食生冷、肥腻、硬物以免助湿生
痰。
〔应用例案〕
例1 陈XX,男,28岁,初诊于1945年3月16日。右目胞睑红肿
而硬,眵多,眼感沙涩。头痛面红,口干舌红,脉数。病系邪
火炎上,胞睑气血郁结,经络壅滞,病在阳明,治当清胃。用
清胃汤(生石膏 连翘 栀子 黄连 黄芩 荆芥 防风 归尾 枳壳
陈皮 苏子 甘草)三剂。二诊:肿势已退,唯舌赤、口干尚剧
。内热还炽,再予清降。用白虎汤加芦根,三剂(姚和清《眼
科证治经验》)。
例2.张XX,男,23岁,初诊于1953年6月20日,双目外胞骤然浮
肿,不红、不硬、不痛,既无眼眵,亦无异感,脉浮,舌苔薄
白。此名“胞虚如球”。其病在脾,乃因脾气不足,卫阳不固,
肌腠空疏,客邪乘之而入,风湿热三邪合而为病,逆在气分,
故见壅肿。治以调脾清热,驱风利湿。方用调脾清毒饮〔181
〕
二剂。复诊又服三剂。
三诊:眼睑浮肿渐退,示邪已去,当健脾以固肌腠,还防疾子
复起。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连服十剂。(《眼科证治经验》)
。
〔文献摘录〕
《银海精微》:“胞睑壅肿如桃者何也?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
,邪客于腠理,致上下胞肿如桃,痛涩泪岀,不绝之注。”
《证治准绳·七窍门》:“肿胀如杯证,谓目赤痛,睥胀如杯覆
也,是邪在木火之有余。盖木克土,火生土,今肝邪实而传脾
土,土受木克而火不能生,火邪反乘虚而为炎燥之病。”又指出
:“脾虚如毬,谓目睥浮肿如毬状也,目尚无别病,久则始有赤
丝乱脉之患,火重甚,皮或红,目不痛。湿痰与火夹搏者,则
有泪,有眦烂之候,乃火在气分之虚证,不可误认为肿如杯覆
之实病。”
《目经大成》谓悬球:“目不赤痛,但上睑虚起若球,久则始有
失睑或红,或内生赤脉。湿痰与火夹煿者,则有泪而眦烂,乃
脾肺阳衰自病,不可误认为覆杯、蚌合之实邪。”
上胞下垂
本病是指上胞垂下,不能自行提起,遮掩部分或全部瞳神,从
而影响视瞻的病变。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睢目,又名侵
风,《圣济总录》称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睑废,解放后
的教科书始称上胞下垂。本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眼发病
,亦可双侧同患。若因老年胞睑皮肤松弛而眼皮下垂者,不属
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1.脾气虚弱,阳气不升,胞睑约束无力。
2.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外挟风邪,风痰阻塞经络。
3.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温煦无能,肌肉失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特征是上胞下垂,轻者半掩睛瞳,重者上胞麻木弛缓,无
力上举,遮掩整个风轮。临床上一般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先
天患此者多为两眼同病,自幼而始,终日不能随意抬举,视物
时需要仰首皱额,眉毛高耸(图20)。后天发生者,有单眼发
病,也有双眼俱病,发作时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发病急者,除
见单眼上胞下垂外,每伴有眼珠偏斜,视一为二;发病缓慢者
,常双眼发病,时轻时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或者晨
起轻,午后重,严重者亦可伴视一为二症。
(二)论证要点
图片
二)论证要点
各证型中,临床上脾虚气弱和风痰阻络两型较为多见。前者属
慢性,初起证轻,病势亦缓,不易为病家所重视,常至半掩瞳
神方才就诊。后者属实证,发病较急,不论证属虚实,均宜内
服药物与针刺疗法相结合。虚证的内治大法,除扶正之外,尚
应酌加活血通络、疏风或熄风之品;对风痰阻络者,主要应治
以祛风、化痰、通络之法。本病疗程甚长,需久久服药方能奏
效,所以医者与患者均需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对于先天性上
胞下垂,药物难以收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气弱:
证候:双眼上胞下垂,起病较缓,晨起轻,午后重,逐渐加剧
,或兼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甚者吞咽困难。舌淡脉虚。
治法:益气升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
(2)风痰阻络:
证候:多为单眼,发病突然,睑肤麻木,并兼见眼珠偏斜,运
动障碍,或瞳仁散大,自觉眩晕,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方例:正容汤〔52〕。
(3)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证候:自幼双眼上胞下垂,抬举乏力,视物时仰头皱额,甚或
用手拈起眼胞。全身或兼脾肾阳虚之证。
治法:温肾阳,益化源。
方例:右归饮〔56〕。
2.针刺疗法:太阳透瞳子髎,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并
配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等穴,每日一次,10次
为一疗程。
(四)临证权变
脾虚气弱导致的上胞下垂,可在补中益气汤扶正的基础上,选
加丹参,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秦艽、白僵蚕等养血通络。
若为气血两亏而兼受风邪,可改用八珍汤〔13〕、人参养荣
汤
〔11〕补益气血。风痰阻络导致的上胞下垂,寒邪偏盛者,
宜于正容汤中加全虫、白芥子;热邪偏盛者,宜加地龙、黄芩
、栀子、公英;湿邪偏盛者,宜选加土茯苓、萆薢,防己利湿
解毒。至于因椒疮、外伤所致的胞垂,当针对原发疾病治疗,
可参考各有关章节。
〔调护〕
勿在窗口、门旁或树荫下休息、工作,以免复受风邪,加重病
情。
〔应用例案〕
汤XX,男,74岁,1971年12月诊治。主诉:右眼胞下垂10天。
病史:患者平素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精神倦怠,气短声低,
四肢乏力,历久不愈。10天前突感右上睑睁闭乏力,继则逐日
加重。检查:右眼正常,右眼睑外部无异,仅见上睑下垂,半
掩瞳仁,脉虚沉微,舌质淡,苔薄。诊断:右上睑下垂。辨证
施治:患者体质素弱,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中络,使上睑偏废
,睁闭艰难。治以益气养血,佐以祛风。药用:黄芪、党参、
熟地、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桂心、陈皮、五味子、秦艽
、天麻、白僵蚕、细辛、木瓜。三剂。二诊:药尽,稍有效验
,渐觉睁闭有力,虽仍垂下,但能复原,仍用上方五剂。继后
复诊三次,仍以上方加减,又服十五剂汤药后,右睑下垂基本
复常。(李坤吉《实用中医眼科学》)。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
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侧不能开,世呼为睢
目,亦名侵风。”
《目经大成·睑废》:“两胞丝脉之间为邪所中,血气不相荣卫
,麻木不仁而作此状。”
倒睫拳毛
睫毛向内倾倒,卷曲乱生,刺扫睛珠的病证,称倒睫拳毛(图
21)。本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圣济总录》又名倒
睫拳挛,《银海精微》称为拳毛倒睫,《目经大成》简称倒睫
,《原机启微》称为“内急外弛之病”。本病多为椒疮、睑弦赤
烂之后遗症或并发症,因睫毛倒入,刺扫眼珠常致目赤生翳、
羞明沙涩,或痛或痒,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图片
〔病因病机〕
1.风热毒邪侵袭于目,壅阻胞睑脉络。
2.恣食辛辣厚味,致湿热内生,上攻于目,阻遏胞睑脉络。
3.肺脾气虚,精微失运,皮毛筋脉失养,内急外弛而致。
4.椒疮经久不愈,或因睑弦赤烂,迎风流泪等病,频频揉擦,
伤及睑弦毛根,而致拳曲倒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症初起胞睑痒痛,时轻时重,频频揉擦,以致脸睑皮宽弦紧
,睫毛拳曲,触扫眼珠,则目赤涩痛,流泪、畏光、频频眨目
,不愿久视。病久不解,刺损黑睛,可致黑睛混浊或溃烂,影
响视力,重者视力丧失。
本病若见白睛红赤,修涩流泪,羞明刺痛者,多为风热所致,
若见泪粘眵多,胞睑湿烂,碜涩难开,当属脾胃湿热上攻;若
涩痒较轻,睑眦淡红,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则属脾肺气虚,
筋脉失养。若为椒疮,睑弦赤烂,后期所致睫毛倒入,可见睑
弦卷缩,睑内紫赤瘀滞,或有瘢痕形成,此为血热壅滞胞睑所
致。
(二)论治要点
本病内治的重点,在于疏风、清热、燥湿、益气、散瘀,当分
别证情而治之。但内服药只能减轻眼部赤肿、湿烂、眵泪、翳
障之症状,根治倒睫却为不易。所以对本病应重视外治及手术
,对倒入之睫毛予以拔除或施以矫正术之后,眼部诸证才能彻
底治愈。
(三)常见治证
1.内治:
(1)风热壅阻:
证候:睫毛倒入。羞明热泪,刺碜难开,白睛红赤,黑睛或生
翳障,全身证候可不明显,或兼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石膏羌活汤〔50〕。
(2)脾胃湿热:
证候:胞睑微肿,睫毛倒入,目红涩痒,羞明刺痛,泪粘眵多
,睑弦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
方例:除风清脾饮〔171〕。
(3)脾肺气虚:
证候:成人及幼儿均可罹患,胞睑微痒,微有浮肿,时轻时重
,睫毛一根或数根倒入,甚者皮宽弦紧,升举无力,大部倒入
,刺痛难睁,睑眦淡红,体弱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升阳,佐以疏风清热。
方例:黄芪防风饮子〔215〕。
(4)血热瘀滞:
证候:睑弦卷缩变形,睫毛倒入量较多,扫刺睛珠,睑内紫暗
瘀滞,或见椒疮并生,黑睛生翳,灼热刺痛。
治法:凉血散瘀。
方例:归芍红花散〔66〕。
2.外治:
(1)西瓜霜合剂〔87〕滴眼,每日4〜6次。
(2)犀黄散〔241〕点眼,清热去翳,可消椒疮。
3.手术:
(1)少量睫毛倒入可予拔除,或用电解倒睫术。
(2)睫毛倒入较多者,宜予手术矫正。
(四)临证权变:
风热之象明显者,宜选加祛风之荆芥穗、防风、羌活、蔓荆子
、升麻、白蒺藜等;清热解毒可选加生石膏、黄芩、银花、连
翘之属;若胞睑浮肿明显,致使睑弦壅肿,压迫睫毛而倒入者
,还可选加苡米、白扁豆、车前子、茯苓等健脾渗湿药。若并
发黑睛生翳,当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注意个人卫生,勿食辛辣之品,若有原发病如椒疮,应积极治
疗。勿用手揉擦患眼,以免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邢XX,男,72岁,1964年6月14日初诊:双目下胞睫毛倒入年
余,刺痛流泪,羞明难睁,右目视物不真。检查:双目下胞皮
宽弦紧,睫毛倒入,右重左轻,右目白睛红赤,青睛下方生翳
,此为倒睫生翳。治宜起睫汤(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
芍、蔓荆子、防风)加黄芩、木贼各6克,服药6剂。6月20日
复诊:皮宽稍轻,倒睫部分已起。右眼白睛有少量赤丝,云翳
渐退,又服上方6剂。6月28日三诊:左目下睑稍有宽纵,还有
数根倒睫没起;右目睫毛仍大部倒入,白睛稍赤,云翳甚微。
以前方去黄芩、木贼又服24剂。1966年5月,因他事来本院,左
目倒睫已愈,右目还有数根没起。嘱其用生姜三片,红糖1撮,
浸水喝,每日1次(《张皆春眼科证治》)。
按:本例患者年高体弱,中气已虚,复因倒睫扫刺眼珠而生云
翳,伴有白睛红赤,故证属虚中夹实。治以起睫汤培土生金,
养血舒筋,加黄芩、木贼清热退云翳。其组方原则与黄芪防风
饮相似。俟正气旺盛,热邪清解,则倒睫可除。
〔文献摘录〕
《银海精微》:“拳毛倒睫者,此脾与肺二经之得风热也。肺为
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皮毛,肺虚损则皮聚而毛落也。脾家多
壅湿热,致令上胞常肿……上下胞睑皮渐长,眼渐紧,故睫毛
番倒里面,刺眼碍涩瞳人,渐生翳膜。”
《银海指南·脾经主病》:“上睥宽纵,拳毛倒睫红痛,属肺气
虚兼风,不红痛属中气下陷。”
胞轮振跳
胞睑肌肤搐惕瞤动,不能自控的病证,称胞轮振跳。病名见于
《眼科菁华录》,而《证治准绳》称睥轮振跳,《目经大成》
又名目瞤,俗称眼皮跳。若系偶尔发生,勿须治疗,但跳动过
频,则需调治。
〔病因病机〕
1.劳瞻太过,损伤心脾,阴虚血亏,筋脉失养而瞤动。
2.素体血虚,日久生风,虚风上扰,牵拽胞睑而瞤动。
3.风热外束,客于胞睑肌腠,络阻筋急而发振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之特征,是胞睑不自主的振跳不已。多发于上胞,其因皆
由风邪所致,然风有内外,当须分辨。若见目睛端好,惟劳累
时加重或发作,或伴心悸、失眠等血虚证候,即为血虚而筋脉
失养;若振跳较剧,则常为血虚生风;若伴有胞睑微痒微赤,
遇风加剧,或伴头痛,或有明显的外受风邪之诱因,则属外风
所致。
(二)论治要点
本证临床以心脾两虚型为常见,症状表现较轻,休息后可自行
缓解,不易为患者所重视。当病情较重方就医者,常属血虚生
风,故而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养血熄风。明显属于外受风邪
者,可用驱风散热饮子。针灸及局部按摩治疗本病,常有良好
的效果,当注意运用。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心脾两虚:
证候:胞轮振跳,时频时疏,劳累时尤显。兼心烦少寐,怔忡
健忘,食少体倦。
治法:补益心脾。
方例:归脾汤〔63〕。
(2)血虚生风:
证候:胞轮振跳,日夜不休,伴有眉、额、面部、口角与眼胞
同颤动,不能自主。
治法:养血熄风。
方例:当归活血饮〔93〕。
(3)风热上扰:
证候:胞轮振跳,兼见头目胀痛,或微痒微赤,遇风加剧,苔
白脉浮。
治法:祛风清热。
方例:驱风散热饮子〔125〕。
2.针刺疗法:选取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
颊车、印堂、足三里、昆仑,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每
次选3〜4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此外,局部按摩或梅花针点刺均可疏通气血,缓解振跳。
(四)临证权变
内因所致的胞睑振跳,若见心烦不寐,食少体倦或惊悸盗汗,
脉细者,为血虚较重,宜在归脾汤的基础上酌加柏子仁、蒸首
乌、枸杞、黄精等滋阴养血之属;若见胞睑振跳较剧,则为内
风较剧,宜择加天麻、全蝎、钩藤、白僵蚕、龙骨、牡蛎、玳
瑁等熄风药;因风热引起振跳不止者,宜分清何经受邪,在驱
风散热饮子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如太阳经病重用羌、防;少阳
经加柴胡;阳明经加白芷、葛根;热邪炽盛重用连翘、大黄等
。
〔调护〕
保护目力,勿劳瞻久视;慎起居,避风寒,以危风邪乘机内侵
,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秦XX,女,28岁。1965年7月3日初诊:产后二月,于半月前因
外出当风,两目上胞跳动不止,虽视物尚清,但心烦意乱。检
查,两目无有异常,唯上睑不时跳动,患者面白体弱,倦怠乏
力,舌淡脉细。此为产后气血两亏,风邪乘虚客于胞睑所致。
治以当归活血汤(又名当归活血饮〔93〕,见《审视瑶函》
)
去苍术、川羌,加白术9克,力参、荆芥穗各3克,三剂而愈。
后以八珍汤调补气血,直至康复,共服21剂(《张皆春眼科证
治》)。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睥轮振跳,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
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
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
目劄
目劄(zhā)是指眼胞开合失常,时时眨动,不能自主的症状。
病名见于《审视瑶函》,在《小儿药证直诀》称“目连劄”,因
本病多见于小儿,故又称“小儿劄目”(《眼科菁华录》)、“小
儿两目连劄”(《眼科阐微》)。
本病与胞轮振跳均是发生在胞睑皮肤肌腠方面的疾病。本病是
双眼上下眼胞同时眨动,频频开合;胞轮振跳则是眼胞启闭如
常,唯胞上肌肤瞤动不已,阵跳不止,且多为单眼,或上或下
。二者不难鉴别。
〔病因病机〕
1.饮食偏嗜,食郁生热,热积生虫,脾胃损伤,土虚木旺,筋
肉失养,或兼肝风上扰而不舒。
2.阴液不足,虚火上炎,灼伤津液,目失滋养,沙涩不舒而致
眼胞频频眨动。
此外,各种外障眼病也可引起本病,若椒疮、白涩证、黑睛生
翳等,也有惊恐或情志不逐而肝气逆乱,发为本病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常为小儿疳疾上目之初起阶段,患儿两眼胞睑不停眨动,
常喜揉拭。轻者,眨动较疏,眼外观如常人,兼见饮食偏嗜,
畏光、眼目干涩,烦躁不安,此为脾虚,目失濡养,木旺乘土
所致;重者两目眨动较频,几无间歇,兼白睛微红,灼痒干涩
,须躁易啼,为肝风上扰;若见胞睑眨动频频,兼口干咽燥,
舌红少津等,则为阴津被灼,阴虚火炎之候。
(二)论治要点
目劄多因偏嗜而酿疾,治疗大要在于消滞熄风。临证以脾虚肝
旺型居多。若兼见目痒畏光,易怒易啼,烦躁不安,属于肝风
上扰者,改用镇肝熄风汤治之。阴津亏耗明显者,又当滋阴清
热。但各种治法,均需注意脾胃功能,不可过用苦寒或腻滞之
品,以免损伤胃气。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肝旺:
证候:双目胞睑不时眨动,眼干目涩少泪,常喜揉拭,饮食偏
嗜,体质消瘦,烦躁不安。
治法:健脾,消积,清肝。
方例:肥儿丸〔147〕。
(2)肝风上扰:
证候:双目频劄,白睛微红,畏光微痒,烦躁易啼、易怒,溲
黄,舌红脉数,或指纹青中夹紫。
治法:平肝熄风。
方例:镇肝息风汤〔251〕。
(3)阴虚火旺:
证候:两目连劄,眼内灼痒涩磨,视物微昏,口干咽燥,舌红
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燥。
方例:清燥救肺汤〔204〕或十珍汤〔7〕
。前方适应于肺经
阴虚有热者;后方适用于肝肾阴虚明显者。
2.针刺疗法:可取四缝、攒竹、承泣、丝竹空、风池穴;灸气
海、脾俞、足三里等穴。
(四)临证权变
病在早期,土虚木旺,应在肥儿丸中酌加鸡内金、青皮、炒白
芍以消积导滞平肝;肝风上扰者,可于镇肝熄风汤中加钩藤、
白僵蚕以加强平肝熄风之功;阴虚火炎者,宜选加石决明、白
芍、蝉蜕、鳖甲、龟板等育阴熄风。若属惊吓、郁怒或情志不
遂所致者,可用丹栀逍遥散〔78〕稍加天麻、石决明、地龙
、香附、郁金、枳壳等疏肝理气熄风解痉药治之。若小儿目劄
兼雀目,白涩症、黑睛生翳者,当结合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患者饮食以清淡、富于营养为主,不可偏食及暴饮暴食,以免
伤胃而加重本病。
〔应用例案〕
曹x,男,7岁。两目频眨三个多月,并兼见皱鼻歪嘴,不随意
,自觉眼干涩,鼻孔干而发痒。其家长说:患儿喜食香燥之品
。检查:患儿面黄少华,形体瘦弱,视力正常,余无阳性发现
。
诊断:目劄(脾失健运,内蕴湿热而生虫患)。
治则:杀虫健脾。
方药:鹤虱15克,芜荑、雷丸、槟榔、百部、蝉蜕各10克,炒
谷芽、炒麦芽各30克,甘草6克,连服二十剂,诸证皆愈(《
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
按:本例目劄乃因患儿恣食香燥之品,湿热蕴郁而生虫。清阳
不升则面黄无华,浊阴不降、燥邪上逆于肺而鼻干痒。故于杀
虫健脾、消积导滞之剂中加百部润肺而杀虫;蝉蜕祛风散邪,
以挛。药中病机,目劄可痊。
〔文献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
目。目属肝,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
任,故目连扎(劄)也。”
《审视瑶函》:“目劄者,肝有风也。……此恙有四:两目连劄
,或色赤,或时拭眉,此胆经风热,欲作肝疳也,用四味肥儿
丸加龙胆草而瘥。有雀目眼劄,服煮肝饮,兼四味肥儿丸,而
目明不劄也。有发搐目劄,属肝胆经风热,先用柴胡清肝散治
,兼六味地黄丸补其肾而愈。因受惊眼劄或搐,先用加味小柴
胡汤,加芜荑、黄连以清肝热,兼六味地黄丸以滋肾生肝而痊
。
复习思考题
1.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在治疗眼丹或针眼时
,应如何选择应用?
2.针眼反复发作者应如何处理?
3.试述眼胞痰核与针眼的鉴别。
4.简述眼胞痰核的治疗方法。
5.简述椒疮的发病过程。
6.试述椒疮的辨证论治。
7.试述归芍红花散、除风清脾饮的药物组成及功能。
8.试述粟疮的辨证论治。
9.简述粟疮与椒疮的证候鉴别。
10.简述粟子疾与粟疮的异同点。
11.简述睑弦赤烂的病因病机和主证。
12.试述睑弦赤烂的辨证论治。
13.简述除湿汤的药物组成及其功能。
14.风赤疮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5.试述风赤疮痍的辨证论治。
16.试述胞肿如桃和胞虚如球的症状特征.
17.胞肿如桃和胞虚如球如何鉴别?治疗大法有何不同?
18.试述上胞下垂的临床表现。
19.简述脾气虚弱型上胞下垂的治法方药。
20.试述倒睫拳毛的主要病因和临床表现。
21.简述倒睫拳毛的治疗大法和代表方剂。
22.试述胞轮振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23.试述当归活血饮的药物组成及功能。
24.试述目劄的临床表现。
25.简述目劄的治疗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