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16日电 题:关于预制菜,消费者和国标为何各说各的?
作者 朱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最近预制菜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从家庭餐桌争论到热搜榜单,不少人看得一头雾水:预制菜到底是懒人救星还是饮食刺客?
国标怎么说?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给预制菜下了官方“身份证”。想当“预制菜”,必须同时满足三个硬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得有工业化出身,不是小作坊随便做的,得用标准化工艺生产,还得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就像开店得有营业执照,没这证的都是“黑户”。
第二,得穿预包装外衣,独立密封包装是标配,标签上必须写清怎样保存,比如冷藏还是冷冻;怎样食用,比如加热几分钟。要是没写明白,那就是不合格选手。
第三,得是“免厨艺选手”,不用“颠勺”,消费者或餐馆简单加热,比如微波炉转2分钟或简单煎一下,稍微熟制就能吃,主打一个开箱即食感。
像超市里的即热红烧肉、冷冻宫保鸡丁,就是典型的持证上岗预制菜。
这里必须分清一个误区,预制菜不等于预加工菜。预加工菜顶多算厨房预备役,比如餐厅中央厨房切好的净菜、腌好的肉丝。这些还得靠厨师下锅炒、下锅炖,才能变成餐桌上的菜,本质是半成品“画布”。而预制菜是“成品画”,拆了就能吃,两者差着一个“烹饪技术”的距离。
预制菜并非中国土特产,其早就是国际老玩家了。美国1920年就靠冷冻技术搞起了预制快餐,汉堡、炸鸡最早都是预制出身。日本1964年办奥运会时,靠中央厨房搞标准化预制餐,又快又好吃,圈了一波粉。在我国2008年奥运会上,预制菜也耀眼登场,招待八方来客。
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